從“保成立”到“搶賽道”,發起式基金布局邏輯變了
來源:中國基金報
記者 張燕北
【導讀】公募搶灘細分主題賽道,發起式基金布局邏輯生變
今年以來,公募布局發起式基金的熱情不減,相關產品密集發行。與以往相比,當前發起式基金布局的邏輯出現明顯變化,從被動“保成立”轉變為主動“搶賽道”。
業內人士認為,發起式基金密集成立對行業創新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需要關注清盤風險和投資者保護問題。
發起式基金密集發行
細分主題產品居多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年內有243只基金發行,其中65只為發起式基金,占比近三成。其中,權益類基金是發起式產品的主力,共發行55只,占比達85%。進一步細分來看,權益類指數型基金有39只,占全部發起式新基金的六成,且均為場外指數基金。
今年發行的指數型發起式基金主要分兩類:一類跟蹤寬基指數,如今年熱度頗高的北證50指數、中證A500指數等;另一類聚焦細分主題領域,如芯片、創新藥等,部分為港股指數。整體上,布局細分賽道的指數型發起式基金數量更多。以熱門的人工智能賽道為例,就有中歐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等多只發起式基金布局。此外,新發主動權益發起式基金也有不少主題產品,包括上銀資源精選混合基金等。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表示,當下股票市場處于較低位置,此時成立發起式基金,基金公司可實現快速布局,中長期盈利概率較高。
國聯基金稱,A股市場顯著回暖,增強了公募機構對權益市場的信心及長期增長預期,進而推出較多權益類發起式基金。
至于基金公司積極以發起式布局場外指數基金的原因,代景霞認為,政策與賺錢效應的雙重作用,提升了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接受度;首批納入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權益類指數基金業績表現良好,推動了場外指數型基金的發展。場外指數型基金契合監管導向,能較好滿足投資者工具化投資需求,成為基金公司搶占市場的利器。
國聯基金指出,部分發起式基金專注于國家戰略方向,如科技創新領域等。公募機構布局指數基金,不僅可以滿足投資者需求,也是對政策的積極響應。
從“保成立”到“搶賽道”
發起式基金布局邏輯生變
與以往相比,今年的發起式基金不再以“保成立”為首要目標,而是更加“主動”。
往年基金發行遇冷時,發起式基金常出現“外部零認購”的尷尬局面。今年以來,不少發起式基金成立規模可觀,外部認購比例頗高。如3月11日成立的浦銀安盛中證A500指數增強基金,募集份額達到11.29億份。其中管理人固有資金認購1000萬份,占比為0.89%,這意味著外部認購比例超過99%。3月13日成立的國泰創業板50指數基金,發行份額為3.76億份。管理人固有資金認購1000萬份,占比為2.66%;外部資金認購比例超97%。此外,中歐信息科技混合、鵬華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廣發制造智選等多只發起式基金的外部認購比例均較高。
國聯基金指出,當下基金公司對發起式基金的定位已發生轉變。基金公司更著眼于長期,靈活布局潛力細分賽道,切實從投資者利益出發,強化對投資者權益的維護。
“過去行情低迷、基金發行艱難時,發起式基金多作為‘保成立’的工具。”代景霞稱,如今行情回暖,它也成為與時間賽跑的“快捷方式”,盡量縮短募資時長,基金快速成立建倉,把握市場機遇。更重要的是,發起式產品從被動“迎合”變為主動布局——過去基金公司以發起式批量設立定制債基,產品類型單一;現在基金公司緊隨市場熱點,主動布局熱門賽道,如AI、科技、港股、北證50指數等,產品更加豐富。
談及發起式基金密集成立對行業和市場的影響,國聯基金認為,這對公募基金行業創新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能助力提升市場活躍度與穩定性。發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投入自有資金且至少持有三年,可以促使基金公司更注重產品長期表現,增強投資者信心。
代景霞表示,發起式基金密集成立是市場低位階段基金行業主動調整與被動應對的結果。在推動產品創新的同時,需留意清盤風險和投資者保護。“逆周期布局有利于提升流動性與創造結構性機會,不過也需防范短期波動及同質化競爭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實現發起式基金的良性發展,基金行業需在產品差異化、投研能力提升和持續營銷服務上不斷努力”。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