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研究春節見聞丨河北辛集:一盞燈點亮縣域消費“新年紅”
專題:見證鄉土世界新圖景 尋找資產配置新坐標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所 宏觀團隊
春節前我回到了家鄉河北辛集,下了高鐵濃郁的節日氛圍便撲面而來,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處處洋溢著喜慶與歡樂,而在這熱鬧的背后,是辛集縣域消費市場的盎然生機。
一、新春燈會,悅游“辛”園
回家之前,我便聽聞2025辛集澳森之夜新春燈會盛大開啟。回家當晚,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潤澤湖公園主會場。這里萬燈齊綻,點亮辛集的夜空。現場不僅有《靈蛇獻瑞》《財神到》等傳統民俗燈組,還有融入本地特色元素的《辛集農民畫》《辛集力量》燈組,《一輪明月 萬家燈火》更是將多個辛集市標志性建筑巧妙融合,震撼的視覺效果和深厚的家鄉情懷引得大家紛紛打卡拍照。
圖:2025辛集新春燈會
資料來源:作者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在燈會現場,除了絢麗的燈光秀,非遺打鐵花、踏歌樂行文藝演出、吳橋雜技等節目也于每晚輪番登場。火鳳凰表演和九方無人機燈光秀成為了熱門打卡點,火鳳凰通過科技賦能,運用仿生技術,在夜空中振翅飛翔,拖著長尾翩躚起舞;九方無人機燈光秀則在百米高空展示出12幅展現辛集文化、體育、農業等內容的畫卷,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圖2:燈會現場火鳳凰表演
?
圖3:燈會現場打鐵花表演
?
資料來源:作者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
資料來源:辛集發布,申萬宏源研究
本屆燈會為期24天,將持續到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七),為最大限度讓利于民,燈會推出了免費賞燈、免費觀演、免費停車、免費攤位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市區公交所有線路以及臨時加開的夜間燈會公交專線和擺渡車專線也全部免費乘坐,并采用招手即停模式,全力滿足市民和游客出行需求。
這場新春燈會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辛集拉動新春消費的有力舉措。燈會于1月22日下午4點開園,開園當日主會場入園近7.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6.4%。開園4天,共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燈會期間,周邊的餐飲、零售等行業迎來了消費高峰。我在一家小吃攤前駐足,攤主興奮地告訴我:“自從燈會開始,每天的生意都特別好,來吃小吃的人比平時多了好幾倍,很多都是看完燈會的游客。”
圖4:2025年辛集新春燈會
資料來源:作者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二、逛逛皮草,在“辛”消費
辛集,被譽為“中國皮革之都”的城市,其皮革產業早已成為城市的經濟支柱與閃耀名片。在欣賞完2025辛集澳森之夜新春燈會的絢爛后,外地游客紛紛選擇順路探訪辛集國際皮革城,為新的一年添置新衣。燈會期間,辛集市政府為了保證消費購物體驗,特別推出了20家“放心皮草”店鋪,這些店鋪不僅展示了辛集皮革產業的精湛工藝,更是將最優質的服務與卓越的品質呈現給廣大消費者。
為了親身體驗小城特色產業的發展,回家第二日我也來到了辛集國際皮革城。在那里我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們以及采購商穿梭于店鋪之間,感受著辛集皮革產業的繁榮景象。商家們熱情洋溢地介紹著自己的產品,展示著最新的款式與優質的皮革,讓人目不暇接。在與一位皮革城商家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辛集皮革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為大量的勞動力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這位商家表示,他的店鋪雇傭了十幾名員工,他們大多是辛集本地人,負責銷售、店鋪管理以及產品的售后服務等工作。這些員工在店鋪里不僅收入穩定,還能夠學到很多關于皮革制品的知識和銷售技巧。
圖5:2025年春節期間的辛集國際皮革城
資料來源:辛集發布,申萬宏源研究
作為河北省重點扶持的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辛集皮革服裝產業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地域限制,其產品遍布全國,并成功打入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十多個海外市場。據統計,辛集年生產各類皮革服裝達540萬件,皮具皮件2950萬件(套),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出口創匯2.7億美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辛集手套產業迅猛崛起,不僅帶動了當地超過1萬人的就業,而且年產手套1.5億雙,總產值達5億元,占全國銷量的70%。
2025年的春節,在河北辛集,我真切感受到了縣域消費市場的活力。而近年來,全國縣域消費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22年末,我國縣城人口占縣域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24%,相較于2006年增長了7.9個百分點;同時,縣級市在所有城市中的占比也提升至56.5%,較2016年增長了1.8個百分點。隨著“以縣城為中心、以城帶鄉”的縣域消費格局加速形成,縣域社零消費在全國的比重也持續上升,2021年已達到46.3%,相比2019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縣域消費市場存在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這么近,那么美,歡迎到河北,也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共同感受縣域的消費活力!
圖6:縣級市個數及占全部城市數量比重
?
圖7:縣域社零增速及占全國比重
?
資料來源:Wind,申萬宏源研究
?
資料來源: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1-2022)、Wind,申萬宏源研究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