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伯特”重創英國!面對復雜氣候風險,需對未知做好準備
來源:中國氣象
自11月22日風暴“伯特”登陸英國以來,英國大部分地區出現強風、大雪和暴雨天氣,多條鐵路線被迫關閉,造成交通中斷。
短短48小時,“伯特”攜帶的降雨已接近英國平常一個月的總量,陣風時速高達約 132千米,英格蘭和威爾士的400多個地區面臨洪水威脅,150多個洪水警報仍未解除。英國氣象局將此次風暴稱為“多重災害事件”。
近期有觀點認為,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去年10月至今年3月,英國和愛爾蘭共發生多達14場嚴重風暴,暴雨強度更是增加約20%。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嚴謹?風暴“伯特”的形成機制是什么?它是否極端?氣候變化是否加劇了英國和愛爾蘭風暴的發生頻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馬杰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蔣寧。
冷暖對峙——北大西洋氣旋的風暴形成機制
風暴“伯特”屬于典型的北大西洋氣旋,其形成過程與冷暖空氣的劇烈對峙密切相關。馬杰分析,此次風暴的形成源于北極冷空氣與大西洋暖濕氣流的交匯。極地渦旋中的干冷空氣在適宜的環流形勢下南下,與暖濕氣流交匯形成冷暖對峙。這種交鋒激發了強大的氣壓梯度力,釋放的不穩定能量使氣旋迅速加強,最終發展為風暴。今年極地渦旋活動異常活躍,為“伯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風速來看,“伯特”的陣風時速達 132千米,這是什么概念?在我國,熱帶氣旋一般按級別劃分為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超強臺風等。陣風時速超過 132千米,即36.7米/秒,在我國通用標準來看達到臺風級別,可輕易掀翻老舊建筑、破壞基礎設施。
此次風暴的極端性不僅體現在風速強勁,馬杰表示,“風暴強風與暴雨、融雪的協同作用會產生更強的破壞力,如嚴重洪水威脅。預計未來幾天,伯特’將向歐洲大陸中北部東移,帶來大范圍雨雪天氣。英國則逐漸轉為高壓控制,天氣將趨于緩和。”
氣候關聯——風暴背后的隱秘聯系
風暴是復雜的系統,對全球熱能和能量的傳輸起著關鍵作用,其活動可能受到區域和全球氣候中細微變化的影響。短時間內的強風暴雨、疊加的多重災害,使“伯特”成為近年來英國遭遇的嚴重天氣事件之一。而氣候變化是否與此相關,則是更深層次的討論。
蔣寧表示,“風暴的自然變率很大,觀測中并沒有發現英國的風暴頻率和強度有明顯的趨勢變化,因此,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英國風暴活動的變化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直接聯系。”最新的《英國氣候狀況報告2023》指出,過去40年里,根據觀測到的最大陣風速度,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風暴有明顯增加或減少的趨勢。
盡管如此,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影響海面溫度、海冰范圍、急流位置和強度變化以及 ENSO等氣候模態,對風暴活動產生間接影響。氣候變化下,某些因素可能會加強風暴,例如,海洋溫度的升高能夠為風暴的發展提供更多能量,而另一些則可能削弱風暴,并且可能改變風暴的影響區域。風暴及其背后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因此,盡可能準確地模擬這些變量以及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大氣無國界,環球同此涼熱。風暴頻發的背后,是人類對抗氣候變化的共同命題““伯特”的多重災害事件為我們敲響警鐘:面對愈加復雜的氣候風險,社會應為“未知”做好準備。從科學監測到基礎設施韌性提升,從應急管理到國際合作,每一個環節都需重新審視。
未來的風暴或許更猛烈,但每一次災害都是改進和提升的契機。吸取教訓、彌補短板、增強社會韌性,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策略。氣候變化無遠弗屆,應對之路卻始于足下。
作者:王婉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