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保費增速“不同天”:壽險幾近停滯 財險仍增9%
2025年上半年,中國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延續增長態勢,但增速明顯放緩。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6223億元,同比增長2.32%,低于保險業整體5.04%的增速,延續了自2019年以來的放緩態勢。
雖然近年來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但業內普遍認為,人口老齡化、慢病負擔加重及醫保改革將長期支撐健康險需求,創新藥械保障與中端醫療險等新產品有望成為增長新動能。未來,產品創新、政策協同及服務升級將成為健康險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險內部出現顯著分化,財產險公司憑借短期醫療險產品實現9.08%的同比增長,而以長期重疾險為主的人身險公司上半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僅為0.15%。
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
商業健康保險作為多層次保障體系的關鍵支柱,既能銜接基本醫保與高端醫療資源,又能以差異化產品填補保障缺口,助力緩解“看病貴”與醫保基金可持續性矛盾,為“三醫”協同治理向全周期、多層次升級提供市場支撐。
太平洋保險與瑞士再保險合作發布的《中國健康險發展趨勢與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商業健康險規模從2014年的1587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773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0%,健康險占中國保險市場保費比例由8%提升至17%,保費GDP占比由0.2%提升至0.7%,保險密度由116元提升至694元,健康險保障程度顯著增強。
但《健康險趨勢與展望》也指出,自2019年起,健康險保費增速就呈現放緩趨勢。2022年至今,健康險增速雖然有所反彈,但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監管數據也可佐證近年來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這一事實。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日披露2025年上半年保險業經營情況顯示,今年前6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達3.74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5.04%。而2025年1-6月,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223億元,同比僅增長2.32%。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健康險保費增速為2.32%,低于行業整體保費增速的5.04%。
針對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這一現象,《報告》分析指出,當前中國健康險市場面臨宏觀環境、市場環境、產品設計、承保、理賠等多方面的挑戰。
宏觀環境層面,由于經濟增速放緩與收入預期減弱,消費者削減非剛性支出,健康險整體市場需求下降。利率下行加劇了重疾險、長護險的利差損風險。監管趨嚴對保險公司健康險業務經營,特別是渠道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市場環境方面,政策性保險(惠民保)與醫療險同屬費用補償型產品,疊加惠民保低保費、不限年齡/健康狀態的“普惠性”與政府的背書效應,對醫療險市場形成一定沖擊。產品設計方面,由于數據有限,預測重疾/失能/失智發生率存在較高不確定性;政策導致對重疾定義的變化、失能失智認定的標準化缺失也增加了預測難度。此外,承保、理賠、護理給付等方面也都面臨一些挑戰。
未來仍可期
雖然最近幾年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但業內一致認為,中國商業健康險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報告》指出,中國商業健康險的發展亟需系統性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方面,商業健康險是構建中國多層次醫療健康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保障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深入推動醫療改革、提高醫?;鹗褂眯实年P鍵措施。市場需求方面,慢性病負擔加重疊加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使得收入補償需求、護理需求持續加強。
與此同時,醫療改革也進一步推動了市場對醫保目錄外創新藥械的保障需求?!秷蟾妗繁硎?,為應對健康險面臨的全方位挑戰,保險公司與產業相關方應共同做好政策銜接,全面掌握風險的動態變化和趨勢特征,為產品優化定基礎。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未來健康險的增長空間將取決于產品創新、醫保與藥品準入改革,以及商業醫療險定價與監管節奏。
“醫保覆蓋擴大、創新藥支持、城市商業醫療險規范化將擴大可保需求并促產品升級?!钡炜∩脖硎荆舯O管對定價、費率等口徑嚴格,短期可能抑制部分產品擴張。
此外,朱俊生表示,場景化產品(與醫院、互聯網醫療、企業團體結合)和服務化(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將是健康險的增長主線,長期險與短期險的并舉可滿足不同需求。
對于健康險如何發展,中國太平洋人壽原董事長徐敬惠表示,保險公司首先要堅守保障本源,發揮經濟減震器與社會穩定器功能。同時,要提升服務品質,優化服務流程,建立綠通等團體標準,并推動行業創新,探索AI在核保、理賠、健康管理中的應用。此外,還要加強公眾教育,普及保險知識,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通過普惠保險覆蓋特殊群體。
多因素促財險公司健康險高增長
在健康險保費整體增速放緩的同時,人身險公司與財產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增速出現明顯差異。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為4614億元,同比增長0.15%;財產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為1609億元,同比增長9.08%。
據了解,健康險產品主要包括重疾險、醫療險和長護險三大類。其中,人身險公司健康險產品以長期重疾險為主,財產險公司健康險產品則以短期醫療險為主。也就是說,長期重疾險與短期醫療險的發展情況分別決定了人身險公司與財產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收入情況。
朱俊生認為,上半年財產險公司健康險同比增速顯著高于人身險公司是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產品結構差異(以醫療險為主的增長)、渠道與場景化拓展、監管與政策推動共同驅動的結果。
朱俊生解釋道,人身險公司的健康險統計口徑中,重大疾病險、新單(含分紅型長期產品)近年增速放緩;而財險公司更多著力于短期醫療險、城市商業醫保、門診/住院報銷類商品,以及企業員工團體醫療等,屬于高頻、可快速擴張的品類。
此外,財產險公司在場景化分銷(醫院合作、第三方平臺、企業團體)推進更快,能迅速擴大保費。人身險公司以長期險為主,產品上報與定價更謹慎(尤其在利差和準備金壓力下),導致短期增長較慢,而財產險公司短期產品調整靈活,因而增速更高。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也向記者分析,財產保險公司的健康險主要是短期醫療保險,人身保險公司的健康險主要包括醫療險和疾病保險。人身保險公司面臨重疾險增長的困境,而財產保險公司積極投入資源發展醫療保險,迎來健康險業務的快速增長。
創新藥需求為健康險注入新動能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衛生健康支出需求增長、醫保改革持續推進、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健康險市場正進行產品迭代,首先是中端醫療險的崛起。
方正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許旖珊分析,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實施將刺激居民對更高質量醫療以及自費選擇更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推動件均保費更高的中高端醫療險銷售。
鎂信健康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小棟預測,未來5-10年,中端醫療險有望成為繼百萬醫療險、惠民保之后的第三增長曲線,成為家庭健康支出的 “剛需選項”。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保險公司先后上線或更新升級的中端醫療險20余款。
如2025年6月新華保險與中再壽險、鎂信健康聯手研發“醫藥無憂醫療保險”,突破院內用藥限制,將保障范圍延伸至住院及特定門急診期間院外購買的藥品和醫療器械;2025年2月,眾安保險全新推出“眾民保中高端醫療險”,無健康告知、0免賠、一般既往癥可賠、包含公立特需部責任及私立醫院等。
重疾不重(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云生表示,對保險公司而言,中端醫療險可以成為獲客的流量工具。醫療險理賠頻率高于壽險,保險公司能通過直付、綠通等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增強與客戶的互動,使得中端醫療險客戶進而成為年金險等其他保險產品的客戶。
此外,居民對創新藥械等高端醫療需求也為健康險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7月,國家醫保局會同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大商業健康險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補充和銜接作用,輔之以慈善捐贈和醫療互助,與基本醫療保障共同構成創新藥多元支付體系,有效提高創新藥品可及性。
上述文件同時提出“三除外”政策,包括商業健康險創新藥目錄藥品不計入基本醫保自費率指標和集采中選可替代品種監測范圍,符合條件的商業健康險保障范圍內的創新藥應用病例可不納入按病種付費范圍,經審核評議程序后支付。
朱俊生表示,這不僅是對醫院用藥自由度的恢復,更是對商業健康險責任邊界的清晰劃定與政策授權,為商業健康險承擔高值創新藥支出提供了現實場景和制度通道,商業健康險的支付角色由此將更加活躍。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