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安保險被指借低價引流:19元投保后又被買三種險,一年保費8000多元
因“一杯奶茶錢”的廣告而支付19元后投保后,又被引導購買了三種保險,一年保費達8000多元。消費者沈濤近日向澎湃公眾互動平臺“服務湃”反映,他在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安保險”)購買保險時遇到了糟心事。
沈濤稱,6月11日晚,他被眾安保險關于“全民普惠保”的廣告吸引,該廣告稱“每個月一杯奶茶錢”,就能在社保的基礎上投保其他重病保險,他點擊投保并支付了當月保費19元。隨即,他接到了眾安保險銷售人員的電話,在對方引導下添加其企業微信后,對方發來一則鏈接讓他點擊確認。操作結束后,沈濤發現微信顯示被扣款408.41元。更讓他詫異的是,他在眾安保險的小程序中發現自己投了三種保險,每年的保費分別為3103.6元、4904.4元、52.8元,共計超八千元。
7月9日,眾安保險的客服人員回應澎湃新聞稱,已登記沈濤遇到的情況,將反饋給公司,會跟進處理。此后,眾安保險市場公關部一名工作人員致電澎湃新聞表示,公司希望解決此事,但目前無法聯系到沈先生;在被問及眾安保險是否借低價引流誘導消費者購買高額保險時,該市場公關部工作人員表示,需提供采訪函及相關證明。
消費者稱因“一杯奶茶錢”被吸引,卻被引導投保超八千元
沈濤告訴澎湃新聞,6月11日晚,他在玩抖音小游戲時,被頻繁跳出的眾安保險廣告吸引。該廣告宣稱“每個月一杯奶茶錢,就能在社保的基礎上投保其他重病保險”。
在抖音平臺,澎湃新聞留意到眾安保險的兩款保險:“眾安全民普惠保”和“眾安百萬醫療險”,前者宣傳“每月19元,無需體檢、無需健康告知,責任內一般既往癥也能賠”。
沈濤稱,他購買的是每月19元的“眾安全民普惠保”,“點擊廣告直接跳到它的小程序里,付19塊錢就好。”他介紹,在支付19元后,他便接到了顯示為“眾安保險”的電話。他提供的通話記錄顯示,在連續被掛斷兩次后,對方發來兩條短信,稱添加企業微信后可領取保單。
沈濤提供的來自眾安保險的短信截圖顯示,他尚未領取電子保單,而保單是理賠時的必要材料,短信告知他點擊附帶的鏈接,并添加保障管家的微信。為拿到保單,沈濤接通對方打來的第三通電話,對方自稱為“眾安保險規劃師張老師”。
沈濤稱,添加對方的微信后,對方讓他不要掛電話,同時發來“眾安百萬重疾險(旗艦版)”的鏈接。對方讓他打開鏈接,并指導他點擊操作。沈濤強調,過程中,他曾詢問對方“是否有額外費用”“到底要付多少錢”,均未得到明確答復,在這一過程中,他“看到很多保險的條條款款懶得去閱讀”,就按照對方的引導操作。
操作完成后,沈濤發現微信顯示被扣款408.41元。支付項目顯示為“眾安重疾險”,并開啟了每月自動續費。他當即關閉了自動續費功能,并申請退款。
更讓沈濤詫異的是,7月9日晚,他在眾安保險的小程序中找到了保單。
保單列表顯示,他投保了三種保險,分別是:眾安百萬醫療險2024(無憂版)、眾安百萬重疾險(旗艦版)、眾安守護一生特定疾病保險,每年的保費分別為3103.6元、4904.4元、52.8元。保障時間皆為2025年6月12日至2026年6月11日,繳費方式為月交。
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退款。沈濤稱,他希望借此事提醒更多人注意。
企業:將反饋,會跟進處理
工商注冊信息顯示,眾安保險成立于2013年,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與互聯網交易直接相關的企業或家庭財產保險、貨運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短期健康或意外傷害保險等。
7月9日,一名自稱為負責眾安“全民普惠保”的客服人員就此事致電澎湃新聞,在了解了沈濤遇到的相關情況后表示,已登記這一情況,將反饋給公司,并跟進處理。
同日,眾安保險市場公關部一名工作人員致電澎湃新聞表示,該公司希望解決此事,但目前尚無法聯系到沈先生。
據新京報2025年3月14日報道,有大量消費者反映,眾安保險旗下多款產品存在扣費不透明情況,質疑其以低價誘導消費者投保,“保費僅需每月1.6元,開通自動扣費后次月賬單高達數百元”。在某消費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上,關于該保險扣費問題的投訴件已超400條。記者梳理發現,除增額扣費外,該保險產品還存在投保后變更保險產品、自動續費扣款前未提示、維權退費難等多個問題。
針對沈濤的遭遇,7月10日,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告訴記者,根據保險法相關規定,眾安保險的工作人員如果未明確告知沈濤真實的保費金額及產品詳情,誘導操作,導致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投保多種保險,并被扣除較高費用,屬于隱瞞重要情況欺騙投保人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趙良善指出,消費者面對“低價引流”的廣告保持理性,不被“低價引流”迷惑;警惕“每月一杯奶茶錢”“無需體檢”等過度簡化的宣傳話術。務必查詢好產品詳情,不輕易點擊不明鏈接或直接付款。同時,消費者要拒絕“模糊操作”,明確每一步的“代價”,務必逐頁閱讀條款,尤其是“保費金額”“繳費方式”“自動續費”“保障期限”等關鍵信息,不清楚的地方絕不輕易點擊。若接到銷售人員電話、微信引導操作,必須主動追問費用細節,要求對方明確、書面答復,一旦對方回避問題,立即終止操作,避免被“話術引導”裹挾。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