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基金發行中逐漸消失的中小公司
來源:泄露天基 作者:公募吳彥祖
2025年上半年基金新發市場已經告一段落。
從數據來看,上半年基金新發規模近5400億,新發數量超670只。
基金新發規模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00億。
但是從發行的結構上,我們還是能發現一些新的趨勢。
一、等級日漸森嚴的基金新發業務
我們將基金公司按照管理規模(含貨幣)分為5個檔次:
1-20位、21-50位、51-80位、81-120位、120位往后。
按照不同管理規模區間,我們梳理了2025年上半年基金新發的數量和規模。
從數據來看,管理規模越大的公司,新發基金數量越多、規模越大。
例如,排名1-20位的基金公司,上半年平均新發基金15只以上,平均新發規模超過120億元。
每往下一個層級,新發規模都是按照腰斬以下的速度遞減。
具體如圖:
從統計結果來看,這符合《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鼓勵的公募基金供給側改革方向,也是一個高度同質化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類似的趨勢,也體現在了基金托管人的競爭之中。
上半年,從基金新發中獲得新增托管規模最多的10家基金托管人,基本上是以零售業務為主的行業頭部銷售渠道,其中又以商業銀行為主,例如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
名單上,興業銀行憑借數只信用債指數基金的新發規模,排名第三位,是為數不多的主要以機構資金新發基金進入名單的托管人。
對比之下,同以機構資金見長的浦發銀行,顯得相對平庸。
二、ETF業務繼續蓬勃發展
ETF,我們聊3個趨勢:
1、等級更加森嚴的ETF業務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ETF業務對于基金公司和基金銷售渠道而言性價比似乎不高,不過大家都繼續被這一股指數化大潮裹挾前進。
排名1-20位的基金公司,上半年合力新發了183只ETF/ETF聯接基金,發行規模合計突破1160億。
TOP20基金公司的ETF新發規模占比達到了驚人的76.2%。
平均每家公司發行9只、發行規模58億。
排名21-50位的公司,這一數據驟降至2只、10億,再往后幾乎位0。
具體數據,如圖:
ETF業務,體現出了較傳統基金銷售業務更加森嚴的等級門檻。
反過來說,這也是對中小基金公司的一種保護和勸退。
如此內卷的ETF銷售浪潮之下,給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發行2點建議:
(1)思考當前ETF銷售有哪些痛點是自己可以補位的,例如銷售費用過低;
(2)回歸本源、打造自身投研能力和特色,這也符合監管鼓勵方向。
我們也注意到,排名80位開外的基金公司,依然發行了5只ETF。
這其中的4只來自擁有強大股東實力的東財基金,剩余1只是硬卷中證A50 ETF的新華基金。
為什么說是硬卷呢?
因為后者的這只A50基金成立于今年3月28日,發行規模2.59億,最新規模1300萬元,6月以來最低的一天成交金額僅5萬元,或許已經注定了結局。
2、ETF向場外銷售渠道邁進
ETF業務的另一個不得不重視的發展趨勢,是朝著非券商渠道發展。
上半年,募集規模最大的兩只ETF基金,分別是華夏和易方達的科創綜指ETF聯接。
由于有場內首發規模的限制,ETF通過場外渠道聯接基金的發行,可以輕松實現單類產品的規模突破。
這將是未來頭部公司不得不重視的一個趨勢,因為有一點已經成為共識:
同一指數下的ETF產品,最終一定是壟斷或者寡頭壟斷的格局,大部分都將會在燒錢和清盤中掙扎,具體可以看我們寫過的文章:
A500ETF的結局早已注定
此外,我們注意到上證380/上證580ETF已經開始上報,目前來看僅最頭部的兩家上報,只能說大家都逐漸卷不動了。
3、債券ETF是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相對于股票型ETF,債券型ETF更早地就展現出了頭啖湯的威力。
目前,幾只場內債券ETF的單品都是寂寞無敵的存在,例如一些發行時間較早的信用債類ETF,以及場內獨有的兩只30年國債ETF。
今年基金公司開始狂卷債券ETF,也是看到了行業發展仍處早期,競爭格局仍不明朗,或許仍有突破機會。
我們認為,債券ETF的大內卷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
三、基金新發的結構化亮點仍存
除了上述的大趨勢外,按產品類型來看,2025年上半年的基金新發不乏結構化亮點。
按產品類型的發行規模對比圖,我們放在文末了。
相比于2024年上半年,不少基金類型的新發規模實現了較大突破。
1、指數增強基金值得持續關注
指數基金方面,除了ETF之外,場外指數增強基金也迎來高速發展。
上半年,場外指數增強基金新發規模突破380億,同比大增675%。
不少基金公司,繞過了低管理費的純指數基金,希望通過自身超額能力的創造,在指數增強基金中破局。
深耕指數增強基金,兼顧了指數化大趨勢、核心投研能力構建以及管理費收入這三者,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們之前文章也給過中小基金類似的建議。
2、公募FOF新生?
上半年,FOF基金的新發明顯恢復。
去年上半年,FOF新發幾乎停滯,而今年上半年,偏債混合FOF、債券FOF、偏股混合FOF均得到重啟。
最亮眼的偏債混合FOF新發規模超240億,這既有低利率環境之下資產荒的大背景,也得感謝招商銀行的一枝獨秀的貢獻。
僅是托管在招行的東方紅、富國、南方旗下FOF,上半年新發規模就突破了160億。
3、主動權益基金復蘇
大家最關注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上半年發行482億。
貢獻超過一半的,正是行業關注度非常之高的新模式浮動管理費基金。
隨著股市回暖和結構化行情的亮眼,部分主動基金經理獲得了重新募集的勇氣和底氣。
4、機構債基有點難
最后聊個上半年比較難的業務,那就是商業銀行的純債基金投資。
數據上看,中長期純債基金和利率債指數基金上半年都算小年,新發規模同比均下滑超1000億。
這除了機構債基審批較慢產品受限之外,債市缺乏明確機會也有很大原因。
總體而言,上半年的機構債基業務發展緩慢,但相對而言,這已經是等級最不森嚴的新發業務了。
上半年各區間基金公司的機構債基新發規模如下圖(注:這里統計的是合計而非平均):
五、上半年基金新發結構圖
最后,附上按產品類型的2025年上半年公募新發結構圖。
(全文完)
- END -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