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支付備付金連續回升,2.5萬億元是何水平?市場“出清”有何影響?
轉自: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訊(記者?廖蒙)5月29日,記者注意到,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最新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支付機構備付金統計數據一并出爐。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非金融機構存款(即“支付機構備付金”)為24573.54億元,較2025年3月的23888.65億元上升684.89億元。
回顧2025年以來表現,2025年1月,支付機構備付金一舉突破3萬億元大關,達到30909.63億元,也是歷史最高水平。此后2月、3月,支付機構備付金連續回落至2.4萬億元下方。4月、5月,支付機構備付金連續兩個月回升。整體來看,當前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多維持在2.5萬億元左右。
所謂支付機構備付金,是指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按照監管要求,自2017年開始,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穩步實施,并逐步提高交存比例。從2019年1月14日開始,支付機構備付金實現100%交存。
對于近期支付備付金規模走勢,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目前來看,非銀支付備付金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點,1月受到春節前消費需求和理財需求增加的影響而升高,2—3月回落至2.4萬億元以下,可能因春節后消費需求減弱,但總體上一直維持在高位。
“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后,備付金規模更多和支付機構的資金沉淀能力直接掛鉤,但基礎在于移動支付整體場景滲透率依然保持高位,用戶依賴度和活躍度都保持穩定。”王蓬博補充道。
基于對從業機構規范化管理的要求,監管對備付金進行了集中存管,未按規定存放、使用或者劃轉客戶備付金,挪用、借用、占用備付金,均屬于違規行為。此外,自2025年1月開始,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與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一同被納入了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
不過,從人民銀行披露的罰單來看,近幾年仍有支付機構涉備付金業務違規被罰。根據5月16日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蘭州易家萬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因未按規定落實備付金管理制度,遭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罰款53.23萬元,時任公司合規風控部門經理馬某德被罰款5.97萬元。
從過往數據來看,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規模明顯呈現增長態勢。而在備付金交存規模整體波動上升的同時,支付領域從業機構數量在持續減少。截至目前,人民銀行已注銷支付牌照數量達到101張,市場剩余持牌支付機構僅剩170家。
支付市場持續出清,又將如何影響備付金規模?王蓬博認為,支付機構數量減少對于備付金變動規模影響較小,支付行業是在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減少不影響行業健康運行。同時備付金規模的90%以上預計都集中在頭部支付機構手中,且整體規模受支付交易量決定,除非監管限制非銀支付機構業務范圍,備付金規模才有可能大幅降低。
王蓬博指出,目前看非銀支付機構備付金整體仍將保持在2.5萬億元上下,移動支付整體交易規模達到了天花板,部分行業支付交易增速放緩。但金融科技和跨境支付的發展可能帶來結構性增長。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