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寧維:抗體專家難掩 *** 商尷尬本質,業績連跌預示未來更艱難處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全景財經
上市五年,抗體專家——優寧維的股價已經自上市之初的134.13元暴跌了近八成。
01
上市業績即變臉
凈利潤三連跌
公開資料顯示,優寧維成立于2004年。公司自設立以來,始終堅持“優寧維-抗體專家”的戰略定位。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優寧維已經成為一家提供抗體為核心的生命科學試劑及相關儀器、耗材和綜合技術服務的科學服務商,客戶覆蓋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生物醫藥企業等等。
2021年,優寧維憑借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與不錯的業績表現,成功實現創業板上市。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10億元,實現凈利潤1.0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0.69%、42.15%。
然而好景不長,自上市的第二年開始,優寧維就連續遭遇業績滑坡。
數據顯示,優寧維2022、2023年營收分別為11.95億元、12.26億元,增長基本停滯;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06億元、0.40億元,相較于2021年大幅下滑。而公司的業績預告,則是將公司2024年的凈利潤定格在了盈利800萬元至1200萬元的區間,同比降幅高達70.24%至80.16%,扣非后凈利潤更是首度虧損1324萬元至1724萬元。
圖表:優寧維過去五年主要業績表現
資料來源:公司定期報告與業績預告
如果說過去幾年公司的營收表現還算勉強,那凈利潤的表現就實在太不盡如人意。
公司解釋稱,這兩年生命科學服務業下游客戶尤其是生物醫藥等工業客戶正在遭受資本寒冬,下游需求下降,公司2024 年營業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國內生命科學服務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公司毛利率進一步承壓;公司圍繞抗體極致戰略,持續加大對自主產品的研發投入,以及公司“自主品牌產品生產基地項目(生物制劑生產線建設項目)”投入使用新增運營成本,共同導致公司凈利潤大幅的下降。
需求減弱與競爭加劇的雙重因素夾擊之下,公司盈利能力在不斷削弱,導致公司毛利率水平自2020年的22.77%一路下行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8.54%。
而現階段優寧維目前不到20%的毛利率水平,也實在很難讓人將這家公司與抗體專家、生命科學這些高大上的定位關聯起來。
02
生命科學、抗體專家外衣下的代理商?
實際上,稍微仔細了解一下優寧維的商業模式就能發現,這家公司的本質,并不是,至少目前還不是一家高技術壁壘的研發型生物醫藥企業,而僅僅只是披著高大上外衣下的經銷商、代理商與貿易商。
公司產品根據客戶類型及需求,采取線上平臺與線下渠道并行,直銷為主、經銷為輔的多元化銷售體系,線上銷售主要通過自有電商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線上平臺開展。公司整合了Agilent、BD、CST、Cytiva(原GE生命科學)、R&D systems、Miltenyi、MSD、Qiagen等60多家行業知名品牌產品,形成了以第三方品牌產品為主、自主品牌產品為輔的供應體系,截止2024年底,公司能夠提供生命科學產品SKU超900萬種。
900萬這個看起來非常龐大的SKU規模當中,有多少是公司的自主品牌,多少是公司作為經銷商代理的其他品牌產品,公司這幾年年報當中并未詳細披露。但參考公司2021年的招股說明書數據可知,截止2021年,公司自有品牌的SKU為45.87萬種,在當年整體469.92萬的SKU當中占比不到10%;而如果按照營收規模的標準來看,則比重更小。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自有品牌的抗體與試劑銷售收入僅為1169.49萬元,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規模的比重僅為2.79%,而這已經是公司在過去三年所能達到的最大的自有品牌營收比重。
作為對比,公司在IPO招股書當中提及的同為代理業務為主的對標企業達科為2021年自主品牌銷售收入已經超過1.71億元,占比超過20%,明顯高于優寧維,且值得關注的是,達科為這幾年毛利率水平基本維持在40%左右,更是遙遙領先于優寧維。
此外,同為對標企業的聯科生物作為三板企業,盡管其營收規模偏小,但是這家公司很早就有壯士斷腕的魄力,自2012 年開始從一家代理進口產品國內銷售型企業轉型做自主研發、進口替代產品。2021年,其營收規模近3800萬元,毛利率46.45%,表現也都要好于優寧維。
過低的自有品牌銷售占比,以及過低的業務毛利率,使得優寧維甚至是以批發業企業的身份完成上市的,而并非醫藥制造業,這樣來看優寧維的低毛利率也就不難解釋了。
當然這或許也是優寧維的無奈之舉,因為僅依靠自主品牌當年那幾千萬的收入顯然是無法達到上市標準,只能通過代理業務換取營收與利潤規模,以實現上市目標。
在近兩年的公司定期報告當中,優寧維一直強調在穩步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和自主品牌產品研發的投入,持續提升一站式服務能力和研發能力。公司表示,截止2024年中,公司杭州抗體研發中心累計研發產品(IVD抗體、病理IHC抗體、伴隨診斷抗體等原料抗體)SPU數超1900個,南京蛋白研發中心累計研發產品(藥物靶點、細胞因子等)SPU數超1,500個,公司自主品牌產品進一步豐富。
但截止目前,公司自有品牌產品到底到了多大的規模,能夠給公司支撐多少的業績,公司并未列明,但從公司這兩年的盈利與業務表現當中或可見一斑。
03
貿易沖突下
未來業務將更加如履薄冰?
展望未來,優寧維以代理為主的業務模式,在愈演愈烈的貿易對抗當中,或將愈發如履薄冰。
現階段,全球生命科學行業的創新和發展仍然主要默克(Merck KgaA)、賽默飛(Thermo-Fisher)、丹納赫(Danaher)等歐美企業主導。根據Frost & Sullivan?相關數據,當前中國抗體試劑市場90%以上都是被歐美國家壟斷,而這也就導致了國內產業內企業以代理為主的業務模式。
目前,優寧維所售產品主要生產廠商大多位于美國,在貿易沖突的影響下,未來一方面可能導致公司采購的的生命科學試劑、儀器及耗材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即便采購行為不受限制,也會在關稅的影響之下導致公司產品的采購成本大幅提升。而供應商、經銷商如果漲價,對于現階段正處于資本寒冬之下的生物醫藥行業而言,無疑是自殺式行為。而如果不漲價,那么成長增加的苦果,只能是優寧維自己吞下,這無異于在現階段公司慘淡的財務表現之上,雪上加霜。
現階段,生命科學領域的國產替代之路看起來仍然任重道遠,但展望未來,國內生命科學產業也將會同大多數先進制造業一樣走上自主化的道路,像聯科生物這樣的堅定轉型做自主研發、進口替代產品才是做的難而正確的事情。
而對于優寧維而言,貿易沖突之下,或許留給它突圍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多了。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