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宣布:停止這項業務!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張冰潔
“從2018年我就開始使用無卡存款了,在ATM機用手機銀行掃碼就能操作,對我們這種記性不好的人來說特別實用。”來自上海的默女士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從去年開始,她發現這項“方便又好用”的功能沒辦法使用了,讓她感到十分疑惑。
實際上,有相同感受的不止默女士一個人。近年來,無卡存取款逐漸成為“過去式”,越來越多銀行正在叫停相關業務。
近日,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將于4月9日起停止ATM掃碼存款服務。后續,客戶可持銀行卡,通過招商銀行ATM或前往該行營業網點辦理存款業務。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招商銀行之前,已有數十家銀行先后發布公告,對無卡存取款相關業務進行了規范。
2024年4月17日起,工商銀行個人手機銀行無卡取現功能已暫停服務;5月9日起,農業銀行暫停了掌銀無卡取款服務。
去年5月21日,交通銀行也發布公告稱,為推進業務高質量發展,加強風險管理,于2024年5月24日起停止個人手機銀行中無卡取款功能中的預約取款服務。
在國有大行的帶動下,無卡業務的調整潮也在向股份制銀行以及地方性商業銀行擴散。
例如,去年6月4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于當年6月7日起停止個人手機銀行“ATM無卡取現”功能,現金機具(包括現金智能柜、ATM等)也將不再支持本功能;興業銀行自7月10日起停止了手機銀行中的ATM掃描取款服務。
再從地方性銀行來看, 6月11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6月13日18點起,該行停止辦理個人手機銀行中無卡取款業務的預約取款功能;去年12月1日起,棲霞農商銀行也陸續取消了自助設備“預約取款”“掃描取款”“無卡存款”等功能。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紛紛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主要是出于風險管理和維護成本的考量,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銀行持續跟進調整這項業務。
“從技術層面看,掃碼存款等無卡存取款采用的身份驗證安全性較低,也是銀行調整無卡存取款業務的重要原因。”在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看來,從影響方面,客戶對于無卡存取款業務的總體需求不多,對銀行而言業務量較小,客戶可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存取款,調整后影響較小。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受訪時表示,“銀行收縮無卡存取款業務,主要是為了更好防范風險,保障客戶資產安全。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習慣采用無卡存取款業務辦理的客戶帶來不便,但也有助于保障其資金財產安全。”
值得關注的是,ATM掃碼存款等無卡業務的收緊,并不意味著無卡存款服務將徹底淡出人們的視野。《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目前,仍有部分銀行支持刷臉存款、手機銀行存款預約等功能。
根據農業銀行去年5月初發布的公告,在暫停掌銀無卡取款服務后,該行客戶仍然可以通過讀卡取款、掌銀掃碼取款、刷臉取款等其它方式辦理網點現金提取相關業務。
“現在銀行已經推出了數字信用卡等實體卡的業務,從這個方面看,未來,銀行在條件滿足時無卡操作仍然有可能繼續推出。”婁飛鵬受訪時表示,“銀行需要根據客戶需求和消費習慣變化,在完善風險管理手段的基礎上推出更多的創新,以更好滿足客戶需求。”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