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基金周海棟離職 基金公司呼喚合伙制
來源:機構江湖
近期基金市場最大新聞就是周海棟離職,盡管周海棟離職春節后市場一直有傳言。
作為全市場僅有的39位“雙十基金經理”之一(從業超10年、年化收益超10%),周海棟離職對華商基金影響很大。
周海棟自2014年5月管理首只基金以來,任職總回報率高達156.39%,遠超同期偏股型基金經理平均30.53%的回報率,在695名同類基金經理中排名第14位。
截至2025年3月,其幾何平均年化收益率達17%,管理規模一度突破350億元。
市場有人分析周海棟離職是因為去年業績明顯下滑。其代表作華商新趨勢優選全年收益率為7.34%,首次跑輸業績基準(12.88%),且四季度同類排名跌至后50%210。管理規模也從2024年三季度的342.34億元縮水至293.47億元,單季流失近50億元26。
實際上這么分析相當愚蠢,只能說2024年周海棟就在考慮離職了,沒能像以前那么認真工作。
周海棟在華商基金工作近 15 年,經歷了多次高管層更迭。那么是什么讓這位老將打算離職呢。
2024年6月原董事長陳牧退休后,新任董事長蘇金奎兼任,新董事長上任后,提拔了投研條線基金經理陳杰為副總,但陳杰此前沒有公募基金管理經驗,周海棟可能因非嫡系背景在權力博弈中處于劣勢,晉升空間受限。
要知道2024年三季度周海棟管理的權益基金350億元,要知道整個華商基金權益投資也就是500億左右,可以說一人之力撐起大半個華商基金。畢竟相比債券基金,權益投資收費高很多。
華商二次離職風暴
公募行業稀缺的“雙十”頂流基金經理,其離職對華商基金投研體系及投資者信心造成顯著沖擊。
周海棟離職前管理規模占華商基金權益類產品六成左右,投資者對其業績依賴度極高。為此華商基金雖緊急自購2000萬元相關基金以穩定情緒。
作為權益投資總監及投研核心人物,周海棟深度參與投資決策與團隊管理。其離職可能打破現有投研體系平衡。
相比之下其他的基金經理雖然也優秀,但缺乏管理大規模基金的經驗,且投資風格與周海棟差異較大。
周海棟本身就是華商基金品牌的核心資產,其離職引發市場對內部治理能力的質疑,尤其是董事長蘇金奎上任不滿一年便遭遇核心人才流失,進一步削弱投資者信任。
2010年“華商五虎將”悉數離任后,周海棟等新生代扛起大旗,如今其離職或重演歷史危機。
這讓人不得不思考當前公募基金的制度建設。
合伙人制度
盡管市場最近呼喚去明星化與體系化建設。
但是沒有良好的業績,沒有投資明星,對于基民哪里帶來吸引力。
按照周海棟的影響力,如果他目前轉身進入私募行業,可能僅僅一年就能成為200億規模的私募基金老板。
這樣不考慮提成,僅僅是管理費公司一年收入就能高達兩個億。而他的公司運行成本可能不會超過5000萬。這也就是為何很多公募轉投私募。
最近幾年金融行業一直在降薪,實際上無論是不是降薪,當前的金融行業不是一個完整的市場化結果。有些基金經理連年虧損,但是每年輕松拿幾百萬。
真正的降薪應該是高水平的基金經理拿高薪,低水平的基金經理拿低薪。
從根本上來說,金融行業并不是有些領導認為是,最寶貴的牌照,而應該是人才。
像靈均投資老板,為了發展直接給合伙人一半的股權,這是何等的氣度。
實際上,金融行業更應該跟律所一樣,實施合伙人制度。
周海棟作為華商基金權益投資的“核心資產”,其離職暴露了公募基金行業長期存在的治理困境:人才依賴與激勵失衡。
周海棟管理規模占華商基金權益類產品近六成(293.47億元),但公募行業普遍采用固定管理費模式,基金經理超額收益空間有限。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通過“管理費+20%超額分成”機制(如有限合伙型基金),將收益與業績深度綁定,更能激發專業能力。
公募基金需遵循嚴格的公司治理流程,投資決策易滯后于市場變化;而合伙制權責明顯,反應更快。
公募行業正從“渠道為王”轉向“專業制勝”,合伙制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同時規避明星基金經理過度集中帶來的管理風險。
未來,公募基金需在合規框架下探索“平臺+合伙”的混合模式,方能在人才爭奪戰中守住優勢。正如蘇彥祝所言:“合伙精神是最大優勢”,唯有讓專業能力與收益分配更緊密綁定,才能重塑行業生態。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