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上市潮|恒光控股遞表3年多次下調計劃募資 營收增長停滯卻由盈轉虧、費用高企拖累利潤空間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坤
2015年以來,在各路資本與互聯網的推動下,保險科技行業從傳統保險行業中“脫胎換骨”,新型業務模式與一眾公司涌現,賽道進入高速發展期。但高歌猛進的表象之下,卻是大多數都在業績與資本的多重壓力下艱難前行。
據CB Insights報告顯示,2023年保險科技行業的投融資共46億美元,同比降低45%,投融資總額接近2018年水平。整體環境中風向的變化,自然也影響到了賽道中的具體公司。近年來多家保險科技公司紛紛赴港、赴美上市,但在多次遞交招股書后卻僅有少數能夠成功上市,在這背后正是資本退出的壓力與上市后市值驟降之間的博弈。
更何況,透過招股書與財報,當前一眾公司盈利模式尚未真正跑通陷于虧損難以自救、依賴傭金技術投入薄弱而經營指標不斷惡化、依賴融資維持現金流等問題也暴露無遺。面對當下政策收緊與資本退潮等因素疊加影響下,迫切等待上市或已經上市但表現不佳的一眾保險科技公司又將何去何從,仍有待觀察。
包括手回科技、圓心科技、i云保、元保、白鴿在線、輕松集團、恒光控股等在內的一眾公司在資本退出的壓力下不斷遞表,卻至今仍未登陸二級市場。
恒光控股成立于2004年,早在2022年1月,公司就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擬在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募資1955萬美元。而在這之后,恒光控股又多次遞表,并多次修改其計劃發行價格與發行股數,擬募資金額也明顯縮水。
根據近年來披露的財務數據,恒光控股近年來營收規模未見明顯增長,但盈利能力卻出現倒退,公司由盈轉虧。2019-2023年,恒光控股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4億元、1.43億元、1.43億元、1.67億元、1.61億元,2023年對比2019年甚至還出現規模縮水。而同期凈利潤則分別為1962.22萬元、29.83萬元、-716.38萬元、-1093.41萬元、-811.02萬元,由盈轉虧后虧損幅度也明顯加深。
從業務方面來看,恒光控股作為保險中介,業務較為傳統,即為保險公司提供銷售、分銷和輔助服務等,收入主要來自于傭金,而其覆蓋的險種包括財產及意外傷害保險、人壽及健康保險等。
而營收規模穩定的背后,恒光控股也依賴與保險公司的合作,2022-2023年,公司69.04%、70.65%的收入都來自于前五大保險公司合作伙伴,如果未來任何客戶的訂單出現變化,都將對公司的業績造成不小的影響。
而之所以恒光控股的營收未見增長但利潤卻由盈轉虧,則是因為其高企的各項費用拖累利潤空間。2019年恒光控股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分別僅為94.15萬美元、93.46萬美元,而2022年卻高達165.18萬美元、469.35萬美元。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