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兩會建言:AI終端、自動駕駛齊發力,要給行業來場 “大換血”
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圍繞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向大會提交了五份建議,涉及新能源汽車與AI兩大熱門賽道。
其中,在汽車領域,從讓自動駕駛盡快走進尋常百姓家,到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的繁榮生態,甚至連車牌設計都考慮周全;在AI領域,既助力 AI終端產業“更上一層樓”,又針對令人頭疼的 “AI 換臉擬聲” 侵權難題出謀劃策。
整體來看,雷軍今年的建議緊密結合當前科技產業發展的熱點與難點,一旦落實,有望為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產業向更高質量、更規范的方向邁進。
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繁榮智能網聯汽車生態
在今年兩會期間,汽車產業的發展成為了雷軍建議關注的重中之重。他提交的建議中,有三條緊密圍繞汽車產業的不同維度,涵蓋了從前沿技術應用到產業生態構建,再到用戶體驗優化等多個層面。
針對汽車產業的智能化進程,他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的建議。
他察覺到,汽車產業已步入智能化的高級階段,高階智能駕駛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競爭的關鍵領域。盡管我國在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方面處于全球并跑位置,但在量產應用環節存在諸多阻礙。
基于此,雷軍建議,一是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范圍測試驗證,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全國性測試驗證,力爭2025年建立跨區域、跨省份、一體化的便捷互認機制;同時加快量產商用進程,盡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預期,力爭2026年可支持高速快速路自動駕駛、城市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量產應用。
二是爭取2026年前完成設立自動駕駛汽車專屬保險,包括交強險、商業險、三責險等,降低自動駕駛汽車推廣門檻,維護駕駛人、乘客和行人的權益。同時,持續加強自動駕駛的宣傳教育,嚴格規范智能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完全自動駕駛等用詞和適用場景,避免夸大宣傳。
三是加快建設自動駕駛全國性法律體系,明確合法上路身份;加快建設國家層面的自動駕駛統一標準體系,為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提供清晰的技術準則。
在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方面,雷軍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他指出,隨著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加速融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智能空間,其產業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生態體系支撐。目前,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方面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建立統一平臺,推動車企和樁企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充電樁信息全國統一可查,避免閑置或低效使用;制定統一的超充設備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優先推進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資源地段的大功率快充樁互聯互通。
二是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共同制定汽車車載硬件和終端設備的接口標準、軟件通訊協議規范,提升生態開發者開發和創新的積極性,增強同類型產品在不同品牌和車型的適配度。
三是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建議國家引導汽車行業借鑒智能家居模式,推進行業內外共同制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
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的優化同樣在雷軍的關注范圍內。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整體設計水平的提升,車輛外觀顏色日益多元化,現有的綠色號牌與車體顏色兼容性不佳,對產品外觀設計的進一步突破形成制約。
對此,雷軍建議有關部門重啟新能源汽車號牌式樣的調研論證,并公開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同時,拓展號牌的智能化功能,將車輛交通信息卡功能內置到號牌中,在外觀上增加二維碼信息查詢功能,以便于交通管理和應急事項處置。此外,選擇汽車產業發展領先、市場需求旺盛的城市開展試點探索工作,并設置用戶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和采納用戶對新式樣號牌的合理意見建議。
發展AI終端產業,治理“AI換臉擬聲”侵權
除了在汽車產業領域謀劃建議,雷軍在今年兩會中,還將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生態構建、技術規范和風險治理。
在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方面,雷軍洞察到當前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力量,人工智能終端更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正加速從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向智能家居、機器人等多元領域拓展。
另一方面,雖然人工智能終端處于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但由于行業內的產品在功能性能、外在形態、技術先進性等方面差異較大,還存在技術創新瓶頸、產業協同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雷軍建議,一是健全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編制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智能化分級等系列標準,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終端產品認定方法,強化國際國內標準有效銜接。力爭2027年內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2030年率先形成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積極推進優秀產品、典型案例遴選,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二是強化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協作,構建應用協同生態,由行業組織牽頭,聯合終端廠商、應用廠商、大模型廠商等,加快構建統一的終端設備與智能應用之間的接口規范與數據格式。力爭到2030年前形成2至3類相對統一、國際領先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平臺,促進百億級終端應用的跨界無縫互通,建成開放共贏的人工智能終端創新大生態。
三是中央和地方部門加大對人工智能終端領域研發與應用專項的支持。力爭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一流競爭力的智能終端產業生態。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衍生出的負面問題,雷軍高度關注“AI換臉擬聲”的不當濫用現象。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國慶期間,網絡上出現了大量利用AI技術偽造雷軍聲音和形象的惡搞視頻,給雷軍本人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對于網友的詢問,雷軍曾回復了三個憤怒的表情。之后小米法務部也對相關視頻進行了處理。事發后,相關平臺逐步下架了這些AI惡搞視頻。這一事件引發了公眾對于AI技術濫用和侵權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由于AI深度合成技術所需素材獲取便利、技術使用門檻低、侵權主體及其手段隱蔽性強等特點,給治理整治帶來較大挑戰。
基于此,雷軍建議,一是針對“AI換臉擬聲”等某一代表性問題,探索推出人工智能單行法,提高立法位階及其效力,分級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務實治理,明確“AI換臉擬聲”應用邊界紅線,完善侵權證據規則,加大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施犯罪行為的刑事處罰力度。
二是強化行業自律共治,壓實平臺等各方的責任。支持平臺企業開發可精準識別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內容的技術能力,優化升級通信軟件和內容平臺巡查審核機制、投訴舉報機制、應急處理機制,確保及時阻斷問題內容傳播。
三是建議加強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警惕性和鑒別力,聚焦重點人群,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中加入倫理規范內容,深入老年人聚居的社區開展相關知識普及活動,在全社會夯實“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