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需兩旺下節后復工復產節奏加快,2月制造業PMI迎來“開門紅”
華夏時報 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亮出了一個驚艷的成績,較上月大幅上升1.1個百分點,回到榮枯線以上,達50.2%。
不僅如此,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2月份,隨著春節后企業陸續復工復產,生產經營活動加快,三大指數均位于擴張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1.1%,比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我國經濟景氣水平總體回升明顯。
“這表明了經濟延續了四季度以來底部企穩的態勢。一方面,2月PMI大幅回升的背后固然來自春節的季節性因素;另一方面,表現好于季節性的PMI生產指數和PMI新訂單指數,說明年后復工復產和需求復蘇其實比往年更強,這也帶動了價格指標的回升。”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陶川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光大證券(維權)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也表示,2月制造業PMI“開門紅”,傳遞出的信息較為積極。比如,節后復工復產節奏較快,供需格局進一步改善,基建明顯發力等。
不過,在外部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企業整體仍處于觀望情緒,二季度財政發力的節奏和空間是關鍵。
產需均好于季節性波動
陶川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歷年春節時點越是前置,2月制造業 PMI 上升幅度越大——通常春節在1月的年份, 2月企業可以更快地進入復工復產。在今年春節“落腳點”位于1月的情況下,2月制造業的回升符合預期。不過,今年2月制造業PMI表現好于以往的季節性波動。
從細項數據來看,節后產需兩端的好轉對PMI的拉動不小。
需求端,2月PMI新訂單指數為51.1%,環比上升1.9%;生產端,2月PMI生產指數為52.5%,環比上升2.7%。這兩個指標的表現均升至擴張區間,好于春節效應下的季節性波動,說明今年春節過后,制造業復工復產較快,市場需求也迎來回升,制造業產需明顯改善。
“2月制造業PMI回升主要由產需指數拉動,節后需求快速恢復至擴張區間,采購量、生產指數均升至52%以上,帶動從業人員指數創2023年5月以來新高?!备呷饢|表示。
從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行業兩個指數均位于54.0%及以上,相關行業產需釋放較快;紡織服裝服飾、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業兩個指數均低于臨界點,行業供需偏弱。在產需恢復的帶動下,企業采購意愿增強,采購量指數為52.1%,比上月上升2.9個百分點。
產需復蘇下,兩大價格指標雙雙回升。2月PMI兩大價格指標都有明顯上升,其中PMI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50.8%,環比上升1.3%,制造業原材料采購價格總體水平有所回升,其中農副食品加工、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制品、電氣機械器材等行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均位于55.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PMI出廠價格指數為48.5%,環比上升1.1%,制造業產品銷售價格水平邊際改善。
一個亮點是,重點行業PMI不同程度上升。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PMI分別為50.8%和50.9%,比上月上升0.6和1.6個百分點,均位于擴張區間;高耗能行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49.8%和49.9%,比上月上升2.2和0.8個百分點,景氣水平均有改善。
政策仍需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加劇,但我國出口表現仍較為優異。
數據顯示,2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8.6%,雖然暫未回歸到榮枯線之上,但其環比上漲2.2%,仍跑贏了季節性。在陶川看來,這說明節假日影響散去、國內外工業生產逐步回歸正軌后,制造業企業“搶出口”的現象可能還在持續。
不過,從就業來看,雖然2月PMI從業人員指數回升了0.5%,但它的增幅明顯要弱于季節性。
從數據來看,大型企業支撐制造業PMI回升,中小企業收縮加劇。2月份大型、中型、小型企業PMI分別錄得52.5%、49.2%和46.3%,分別較上月提高2.6、回落0.3和 0.2 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大型企業是制造業 PMI 回升的主要支撐,中小企業則繼續回落,不同規模企業景氣度分化程度加劇。
此外,無論是PMI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還是PMI庫存指數,都證明企業信心還在恢復中。
“不同于PMI生產指數的上升,2月PMI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環比增速為-0.8pct,說明企業還處于觀望情緒。同時,從近期趨勢來看,PMI新訂單指數的提升并未強化企業的補庫意愿?!碧沾▽Ρ緢笥浾弑硎?。
在陶川看來,企業的觀望情緒很大方面來自于外部不確定性,需要政策進一步破局。企業的擔心很大部分是來自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尤其是在美國加征關稅的情況下,這需要后續財政的進一步發力去進行對沖,二季度財政發力的節奏和空間是關鍵。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往后看,隨著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政策著力點轉向更加重視消費,國內經濟循環暢通有望逐步向小型企業傳導,但房地產、民企等經濟薄弱環節恢復仍需時日,加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壓力更大一些,仍需政策加力幫扶。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