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仲裁案僵局未破:張予彤或面臨單獨訴訟,Kimi何以應對市場變局?
2月21日,據《暗涌Waves》報道,備受關注的Kimi仲裁案未如預期達成和解,雙方正式進入仲裁程序。循環智能老股東與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等人已分別于1月底和2月下旬完成繳費,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組庭完畢。然而,事件核心人物張予彤或被單獨提起訴訟,成為矛盾焦點。
此前,楊植麟曾提出通過出讓部分股份補償老股東,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其提出的股份比例“相當于打了一個大折扣”,遠低于老股東預期(最初要求20%股份,實際僅補償10%)。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多次強調,若楊植麟與張予彤切割,可免去對月之暗面的追責,但Kimi團隊始終拒絕這一條件。張予彤被指控通過親屬代持月之暗面股份,涉及價值超1億美元的股權,且未履行基金受托責任,成為老股東堅持訴訟的核心原因。
仲裁案前因后果:股權糾紛與信任破裂
月之暗面創立前,楊植麟與張宇韜被指未獲得循環智能主要投資方(金沙江創投等5家機構)的豁免書,便啟動新公司融資。盡管楊植麟在2024年12月公開信中強調“已履行所有必要手續”,但老股東認為其分拆流程未合規,涉及循環智能核心資產轉移。
張予彤原為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同時是循環智能天使投資人。她在月之暗面成立初期通過丈夫的BVI公司代持900萬股免費股份,后續又獲300萬股,總持股價值超1億美元。朱嘯虎指控其未披露利益關聯,違背受托責任,并稱“這是對LP(基金出資人)資產的侵占”。
盡管楊植麟團隊試圖以股份補償平息爭議,但老股東認為其誠意不足。雙方爭議的另一個焦點在于法律管轄:Kimi案由HKIAC仲裁,而針對張予彤的訴訟可能轉向開曼法庭,因其股權結構設計超出合同約定范圍。
市場變局:DeepSeek與豆包夾擊下的Kimi困境
Kimi憑借長文本處理能力一度領跑市場,但DeepSeek憑借開源策略快速崛起,日活用戶突破4000萬,遠超Kimi的1900萬。其開源模型吸引大量開發者二次開發,形成“人海戰術”生態,而Kimi的閉源路線面臨用戶增長瓶頸。
DeepSeek的崛起引發大模型行業估值重構。有投資人指出,其開源模式“徹底祛魅”行業高估值邏輯,Kimi雖發布K1.5版本強化多模態能力,但仍難抵消市場對其商業模式的質疑。此外,豆包等競品在長文本賽道的跟進,進一步壓縮了Kimi的差異化空間。
仲裁案不僅消耗Kimi的精力,更影響其融資與合作信譽。盡管楊植麟強調“法律結果比輿論更易接受”,但投資人對長期糾紛可能導致的團隊分心與技術迭代放緩表示擔憂。若張予彤被單獨起訴,月之暗面或面臨股權結構重組與品牌形象受損的雙重風險。
Kimi仲裁案本質是創投圈規則之爭:老股東試圖通過訴訟厘清“體面退出”的邊界,而創業者則在資本博弈與技術理想間尋找平衡。與此同時,AI行業的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生態與資本的全維度廝殺。月之暗面若想突圍,不僅需化解法律糾紛,更需在開源浪潮中重新定位護城河。
注:本文創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公開報道及市場數據撰寫成文。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