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看點一覽:總理之位或易主 極右勢力異軍突起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本周日將迎來提前大選,由現任總理奧拉夫·朔爾茨領導的中左翼社民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三方執政聯盟經過數月內訌后,于去年11月瓦解。民調顯示社民黨可能在此次大選中遭遇二戰以來最差戰績,基民盟候選人弗里德里希·默茨有望勝選。
能源危機和基建老化等久而未決的問題已使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萎縮,財富差異擴大,福利系統捉襟見肘,而傳統政黨明顯力不從心,部分選民因此倒向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其最終表現將成為關注重點。外界還將關注新政府如何重振經濟,是否會通過調整嚴格的財政規定以創造更多的回旋空間,美俄關系出現微妙變化后德國又將如何應對等。
主要政黨
中右翼基民盟(CDU)/基社盟(CSU)陣營:代表該陣營的默茨最有可能接替朔爾茨成為總理,但需要一個或多個黨派支持來組建執政聯盟;
中左翼社民黨(SPD):恐遭遇二戰以來最糟糕的表現。與基民盟相比,社民黨對通過舉債來為國家投資提供資金,以及相對慷慨的社會福利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該黨在民調中領先社民黨,得票數料將翻番,一躍成為議會第二大黨。該黨得到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的擁戴,稱其能夠“拯救德國”;
綠黨:力爭實現經濟去碳化、應對氣候變化,與社民黨一樣,也希望增加債務融資支出。
選舉與結盟
投票制度改革后,下屆聯邦議院有630個議席虛位以待,遠低于當前席位數。德國選舉制度的設置使單一政黨難以獨立組閣,政黨結盟可確保有序。此外,各黨派必須獲得至少5%的選票才能進入議會,以防止政黨格局割裂,避免政府組建復雜化。
二戰以來的所有德國總理或是來自基民盟,亦或來自社民黨,兩黨一般依賴自由民主黨或綠黨以取得多數地位。但近年來,黨派分化嚴重,建制派漸失民心,而極端勢力日漸抬頭。本屆大選結果難料,最終磋商組閣的時間也可能相當漫長。組建執政聯盟的可能性如下:
基民盟-社民黨:二戰以來,德國有過四次這樣的“大聯盟政府”,其中三次是在默克爾執政時期。隨著默茨領導基民盟右傾,這一次找到共識的難度可能更大;
基民盟-綠黨:兩者雖曾在州一級有過共事經歷,但從未在聯邦層面結盟。近期基民盟領導層批評綠黨候選人Habeck和他作為經濟部長時期的表現,或加大結盟談判的難度;
基民盟-社民黨-綠黨:在政黨分化的背景下,有再次出現三黨組閣的可能性。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綠黨-自由民主黨聯盟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首次三黨聯盟,但執政期內耗費大量精力內斗,失去了眾多選民的支持。
極右翼崛起
戰后大部分時間里,無論是保守派陣營還是社民黨,都得以在一個較小黨派的支持下輕松取得多數,很好地保證了政府的正常運轉。但近年來另類選擇黨借助選民對主流政黨的不滿與焦慮迅速崛起。
由于其他黨派都拒絕與另類選擇黨聯手,因此其掌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該黨在大選中表現越強,其他黨派也將越難組建牢固的執政聯盟。另類選擇黨的主要主張包括:大規模驅逐無證移民,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撤銷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以及停用歐元等。
潛在市場影響
若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或綠黨結盟,可能是最利好市場的結果,而若另類選擇黨勢頭強勁,則可能對市場產生沖擊。
若基民盟/基社盟牽頭組建“大聯盟政府”,并推動財政政策調整、激發經濟增長預期,料使歐元/美元多頭獲提振,但是否會出現這一情景存在不確定性。
上月美銀的一項調查顯示,財政刺激預期使德國股市成為歐洲最受投資者青睞的股票市場。基準DAX指數相對強弱指標顯示其已經處于超買區域,因此如果大選結果出乎意料,恐引發拋售。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