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的飛起!心理扛不住,別做AI?
來源:華爾街見聞 這個平均年薪達35萬美元的硅谷精英群體,正集體陷入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機。一位匿名研究人員向TechCrunch表示,AI之間的激烈競爭煽動了一種孤立的氛圍,而不斷上升的風險也加劇了壓力水平。
在外人眼中,AI研究人員似乎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他們受到科技巨頭的青睞,獲得令人瞠目的高薪,并且身處當下最熱門的行業。
然而,這一切背后卻伴隨著巨大的壓力。本月初,谷歌DeepMind研究科學家Felix Hill英年早逝。他的一篇博客揭露了AI研究者面臨的巨大壓力:幾大公司的競爭,研究方向的迷失,讓他即使積累了大量財富,內心也依然痛苦。AI研究者們悲痛表示,這個消息令人心碎。
據TechCrunch報道,超過半數受訪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平均年薪達35萬美元的精英群體,正集體陷入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機。一位匿名研究人員表示,人工智能實驗室之間的激烈競爭煽動了一種孤立的氛圍,而不斷上升的風險也加劇了壓力水平。
"一切都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工作——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結果——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體現在產品曝光度和財務后果等方面。"
AI競爭白熱化,硅谷精英工作強度飆升
硅谷向來以"hustle culture"聞名,但AI熱潮似乎將過度工作的公開背書推向了令人擔憂的高度。
在OpenAI,研究人員每周工作六天并經常加班已成常態。CEO Sam Altman據稱會推動團隊在緊迫的時間表內將突破性成果轉化為公開產品。前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去年9月離職,據報道原因之一就是倦怠。
其他AI實驗室的情況也不容樂觀。Google DeepMind團隊在開發Gemini模型時,曾一度從每周工作100小時增加到120小時以修復系統bug。Elon Musk的AI公司xAI的工程師們則經常發帖稱工作到凌晨。
AI公司之間的競爭部分以非常公開的方式進行。它們每月甚至每周都在爭奪Chatbot Arena等排行榜的位置,這些排行榜會對AI模型在數學、編程等類別進行排名。
Google Gemini開發工具的產品負責人Logan Kilpatrick在X平臺上表示,Chatbot Arena"對AI開發速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然而,并非所有研究人員都認為這是好事。有人表示,行業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他們的工作在發布之前就有可能被淘汰。一些研究人員感嘆,對產品化的關注已經以犧牲學術氛圍為代價。AI服務提供商Araya的研究負責人Kai Arulkumaran表示:
"壓力的一個潛在原因是AI研究人員從在業界追求自己的研究議程,轉向致力于AI模型和為產品提供解決方案。"
另一位研究人員指出,除了少數幾個將開放性作為發布策略的AI實驗室外,開放合作和研究討論不再是業界的常態。
尋求改變,緩解壓力
一些研究人員將焦慮的根源追溯到他們的AI研究生項目。馬里蘭大學AI博士生Gowthami Somepalli表示,研究發表速度如此之快,使得研究生很難區分哪些是短暫的熱點,哪些是有意義的發展。Somepalli說:
"機器學習的博士學位因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發表或消亡'的心態而特別具有挑戰性。當實驗室里許多學生每年發表4篇論文,而你只發表1-2篇時,壓力會特別大。"
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業界開始探索緩解措施。EY的AI顧問Bhaskar Bhatt建議行業應該建立"強大的支持網絡"來對抗孤立感。他說:
"促進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讓個人能夠真正從工作中脫身,這一點至關重要。組織應該培養一種重視心理健康與創新同等重要的文化。"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后Ofir Press提議減少AI會議數量,并在論文提交上設置為期一周的"暫停",以便研究人員能夠暫時休息追蹤新工作。日本國立信息通信技術研究所的AI研究員Raj Dabre則表示,應該以溫和的方式提醒研究人員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教育人們,AI只是工作,我們需要關注家庭、朋友和生活中更崇高的事物。”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