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談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調整是適應經濟金融發展需要
11月8日,人民銀行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本次報告中,央行用首個專欄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報告指出,人民銀行正認真研究貨幣供應量統計修訂的方案,未來將擇機發布并適當進行歷史數據的回溯,不斷提高貨幣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權威專家表示,今年以來,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總體偏弱,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金融總量指標增速穩中有降,各方面關注度非常高,央行通過貨政報告專欄,以科普的形式回應市場關切,體現了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預期管理及公眾溝通。
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不斷與國際接軌
報告指出,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現代經濟活?動中,貨幣的形態多種多樣,很多金融產品和工具都具有貨幣性。
“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體系不斷與國際接軌。”報告指出,IMF《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及編制指南》是金融統計的國際標準和規則,各國在編制貨幣供應量時會考慮本國實際,不同國家統計口徑存在一定差異,實踐中也會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和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
據了解,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自建立以來先后經歷過四次比較大的修訂。業內專家表示,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動態調整符合國際慣例,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體現。歷史上,美聯儲、英格蘭銀行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都對其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過多次調整優化。
當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有必要動態完善
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定義的金融工具范疇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必要動態完善。
權威專家表示,這些重大變化在多個地方有所顯現。如居民活期存款長期以來計入M2但不計入M1,這與我國歷史上支付技術不發達,居民活期存款流動性較低有關,隨著銀行卡出現和移動支付發展,個人活期存款也成為流動性極強的支付工具,市場普遍認為有必要將其納入M1統計。
又如,近年來我國網絡支付快速發展,非銀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上升,在日常支付中已被廣泛使用,事實上具有與活期存款相同的貨幣屬性,不少專家也建議將其納入M1。
“總的看,支付技術進步提高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效率,動態調整優化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是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權威專家表示。
淡化數量目標仍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轉型方向
貨政報告專欄表示,央行目前正在研究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的方案,未來會擇機發布。
市場專家認為,央行此舉是適應國際貨幣統計規則的客觀需要,主要是為了提高貨幣反映經濟活動變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值得注意的是,專欄同時強調,即使結合金融業態的發展不斷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也不會改變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以及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正趨于減弱的趨勢,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報告指出,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有效性。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