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 半喜半憂!
來源:A智慧保
股市反彈,雨露均沾。9月底資本市場的筑底上揚,讓險資受益匪淺,隨即各險企紛紛預先報喜。
目前,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三季報已出齊,整體保費收入和利潤增速均實現增長,尤其9月底的股市反彈推動投資收益高增,疊加2023年低基數,令凈利潤增速創下新紀錄,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更是分別實現173.9%和116.7%的可觀增速,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也都分別取得77.2%、65.5%和36.1%的兩位數增長。
整體來看,負債端和資產端均表現優異。不過,四季度尚未走完,各家險企守住2024年度優秀成績單,還需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打響一場業績保衛戰。規模與盈利能否可持續,仍喜憂參半。
投資
收益改善
驅動凈利超高增速
事實上,各家險企曾經公告業績預增,向市場提前宣布凈利潤大增,市場一度反響熱烈。高利潤增速的主要原因是9月底股市快速反彈,投資收益大幅提升。此外,2024年新舊會計準則切換,2023年同期利潤基數普遍較低,計量方法的改變放大了險企利潤的波動。
五家險企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分別以12.5和9.08個百分點的漲幅位居前兩位。此外中國平安還披露了前三季度實現歸母營運利潤1138.18 億元,同比增長 5.5%。
公司名稱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百萬元)同比變化(%)2024年前三季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同比變化
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三家上市險企披露了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8%、3.26%和2.9%,分別下降0.2、0.55和0.1個百分點。而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三家披露了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6.8%、5.38%和4.7%,分別上升4.5、2.57和2.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9月底政策刺激下的股市反彈致使權益資產上漲。
從配置方向上看,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各家險企均繼續加大對國債和政府債在內的長久期利率債的投資,多家險企也表示會增持優質高股息品種,穿越周期的配置思路凸顯。中國平安還披露其債權計劃及債權型理財產品在總投資資產中占比為7.1%,較年初下降1.7個百分點;不動產在總投資資產中占比 3.9%。
壽險板塊
得益三季度“炒停售”
作為壽險業務最重要的指標,新業務價值能夠較好地反映業務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但是,僅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披露了壽險新業務價值和新業務價值率的具體數值,從新業務價值增速來看,五家上市險企均實現兩位數以上的正增長,人保旗下壽險業務以113.9%大幅領先,中國人壽增速最低25.1%,平安人壽和太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率分別為25.4%和20.1%,同比分別增長7.3和6.2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人壽披露了新單保費1975.09 億元,同比增長0.4%;中國太保披露了壽險代理人新單規模保費 338.32億元,同比增長16.3%。壽險板塊前三季度良好的表現或主要得益于三季度的“炒停售”,金融監管總局于8月初下發通知,要求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下調到2.5%,引起了一波搶購熱潮。
分渠道來看,代理人渠道人力數量近幾年處于下滑通道,前三季度降幅有所收窄,例如前三季度中國平安的個險銷售人力36.2萬人,實現了0.6%的小幅回升;中國人壽個險銷售人力64.1萬人,同比減少2.9%。五家上市險企未披露統一的代理人產能指標,但從各家一些代替性指標上可以看出產能有所提升,例如中國人壽個險渠道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費同比上升17.7%,太保壽險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同比增長15%。
銀保渠道方面,中國平安的壽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68.5%;中國太保的壽險規模保費同比增長6.2%,其中個人長險期交新保規模保費同比增長23.2%;新華保險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9%,其中長期險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6.3%。金融監管總局于5月發布了《關于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銀行網點與保險公司合作的“1+3”數量限制,同時重申“報行合一”的重要性,為銀保渠道的規范、健康、高質量發展奠定基調。
產險板塊
保費收入和綜合成本率
均呈上升態勢
在五大上市險企中,涉及財產險業務的為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產險,產險業務保險服務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分別為5.3%、4.5%和4.1%。其中,人保財險披露各大險種保費收入均有上升,其中責任險和意健險增速最快,分別為11.8%和8%,根據中國人保在上證e互動平臺的回復,其前三季度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增速達58.8%;中國太保披露車險和非車險業務分別同比增長3.3%和12.2%,尤其農險作為重點險種之一予以強調。此外,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的非車險保費占比均超越車險,分別為50.2%和51.1%。
三大財險公司的整體綜合成本率呈上升趨勢,主要受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事故多發影響。平安財險的綜合成本率最低,為97.8%,但增幅最大,為1.5個百分點,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為98.7%,在三者中居于最高位,但同比持平。平安財險還披露了其備受關注的“保證保險業務的承保損失同比大幅下降,對公司整體業務品質影響大幅降低”。
結 語
2024年前三季度,五家上市險企均實現保費收入正增長,中國平安以8.4%的增速拔得頭籌,新華保險增速最小,為1.9%。而按照2024年開始施行的新會計準則口徑,五家A股上市險企均披露了2024年三季度保險服務收入,除新華保險取得10.2%的負增長外,其余四家均實現正增長,其中中國人壽以15.7%的兩位數增長名列前茅。
所謂保險服務收入,是新會計準則下的概念,是基于提供服務的保險期間內確認,并剔除了投資成分(無論保險事項是否發生均須償還給保單持有人的金額)。也就是說,此前保費收入是各種保險產品所有保費的合計,而現在則把保險業務的收入和投資部分的收入分開來計算。
回過頭來再觀前三季度上市險企優異的業績,疊加一攬子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推動下的資本市場反彈,也在保險股價表現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萬得保險指數前三季度整體實現了48.97%的漲幅,優于上證指數的10.13%。
不過,這背后也潛藏著對壽險“炒停售”下客戶資源消耗、銀保渠道“報行合一”下增長動能、產險綜合成本率承壓下盈利預期、投資低利率環境下收益持續性等諸多問題的擔憂,而各家險企有選擇地披露多少有點報喜不報憂的意味。在前三季度短期的繁榮過后,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規模和盈利長期的可持續性,未來如何在產品和服務中挖掘新的增長點。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