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嘴燒”產品被召回 衛龍“出海”觸礁
近期,衛龍親嘴燒產品在日本被召回,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10月16日、17日,衛龍股價連續兩日下跌,截至17日午間收盤,公司股價跌幅為1.90%。
日本厚生勞動省9月14日發布召回公告,要求召回90箱衛龍親嘴燒經典香辣風味(每箱凈含量480g),原因為產品被檢測到含日本當地食品衛生法中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TBHQ(特丁基對苯二酚),含量為0.005g/kg。粗略估算,被召回的衛龍親嘴燒總重量為43kg。
公告顯示,召回的產品保質期5個月,生產日期為2024年5月7日以后,銷售日期為5月21日至8月23日。
“日本對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比較嚴苛。衛龍出現這種事情,也反映出公司質量內控體系存在一定問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本報記者指出。
據了解,涉案“主角”TBHQ,是一種油溶性抗氧化劑,能阻止或延遲食品中油脂氧化變質,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和貨架期。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分類,TBHQ被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級別。這意味著,目前雖然沒有確切的人類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其致癌性,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高劑量的TBHQ與致癌作用相關,同時有研究表明TBHQ能導致DNA損傷。所以,歐盟部分國家與日本,均要求食品中不得檢出TBHQ。
而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TBHQ最大限量為0.2g/kg,可用于油炸面制品、月餅、膨化食品、堅果與籽類罐頭等12個類別的食品中。
今年3月,我國食品添加劑最新標準GB2760-2024發布,將于2025年2月8日實施。新標準中,TBHQ同樣最大限量為0.2g/kg,可用于11種類別的產品中,原本的“月餅”類別拓寬至“糕點”范圍,此外新標準中TBHQ取消了“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類別。
因此,衛龍在回應媒體時,將產品召回歸因于“國家間標準不一樣”,“添加的TBHQ符合國家食品添加劑相關法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本次涉案的“親嘴燒”之外,衛龍的其他辣味產品也多添加了TBHQ。如衛龍旗下的大面筋、小面筋產品,配料表中明確標有含“特丁基對苯二酚”。
根據衛龍中報,2024年上半年總體收入約29.3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3%;凈利潤6.21億元,同比增長38.9%。其中,“親嘴燒”“大面筋”“小面筋”所屬的“調味面制品的產品”營收為13.54億元,占總營收的46.1%。
10月16日、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次就召回事件可能對公司產生的影響聯系衛龍美味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親嘴燒”首次被卷入食品安全事件。
2018年8月30日,湖北食藥監局發布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顯示,兩批次衛龍辣條產品被檢測出含有被要求不得使用的山梨酸及其鉀鹽、脫氫乙酸及其鈉鹽。
兩批次產品均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委托生產,一個是委托駐馬店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親嘴燒(紅燒牛肉味調味面制品),另一個是委托漯河衛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小面筋(香辣味調味面制品)。
同年9月4日,衛龍食品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衛龍辣條合法合規。同時,該公司表示,自2007年開始,調味面制品(辣條)一直執行各地方標準〔其中以河南省執行的《調味面制食品地方標準》(DB41/T515-2007),以及湖南省執行的《擠壓糕點地方標準》(DBS43/002-2017)為代表〕。
隨著召回事件愈演愈烈,市場人士擔憂或對衛龍未來的出海戰略產生影響。
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衛龍將目光投向了海外。2023年,衛龍成立了海外發展事業部,全面拓展海外布局,并借助TikTok、YouTube等數字渠道引流。截至2023年12月31日,衛龍的產品已經通過經銷商觸達不同國家或地區的147個購物商場、商超及連鎖便利店運營商。
從財報數據來看,海外市場占衛龍總體收入比例雖然不算高,但增長非常強勁。2023年,衛龍海外市場實現收入合計9762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2%,同比2022年的6547.4萬元增長了49.11%。
衛龍尚未公開披露日本市場在其海外市場中占據了多大的份額。但2020年12月,曾有一則“日本成辣條最大進口國”的消息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
熱搜內容顯示,“據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辣條出口額同比增長超120%并出口至160國,海外購買辣條最多的國家依次為日本、新加坡、韓國、美國,中國辣條遠銷各國,成為最受海外消費者喜愛的中國特色零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尚未查詢到該組數據的來源,但日本作為中國休閑零食產業出海的重要地點,市場空間不容小覷。
近日,對于親嘴燒后續能否在日本售賣的問題,衛龍回應表示“按照日本標準調整配方就可以”。
朱丹蓬認為,調整配方對企業來說主要是會增加成本,“如果衛龍的產品不會被當地禁售,(召回事件)后續影響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