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證券:中信系大佬掌舵,上市四年業績觸底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業行家
由“中信系”高管加持,敲鐘上市已有四年的國聯證券,交出了最新中期成績單。這家榮獲財富管理和投行領域大獎的券商,將以怎樣的心態回應投資者的期望呢?
中期業績承壓
8月30日,在最后一批發布2024年中報的上市券商中,行家瞥到了國聯證券的身影。
2024年上半年,國聯證券營業收入10.86億元,同比下降39.91%;歸母凈利潤僅為0.88億元,同比降幅達85.39%。
關于業績不佳的原因,國聯證券表示:主要系國內證券市場指數和交投活躍度表現不佳,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行,受證券市場波動影響,公司證券投資業務盈利下滑所致。
歷年業績波動
回想2020年7月,國聯證券敲鐘上市,至今已有四年之久。在此期間,國聯證券的業績表現,出現了明顯波動。
從歷年營收情況來看,敲鐘上市當年,國聯證券營業收入18.76億元,并在2021年增至29.67億元;2022年降至26.23億元;2023年有所反彈,為29.55億元。2024年上半年營收10.86億元,未能達到2021年上半年水平。
歸母凈利潤的表現,更是一言難盡。2020年為5.88億元,2021年增至8.89億元;2022年和2023年連續下降,分別為7.67億元和6.71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0.8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甚至不足2020年上半年的三成。
主營條線表現
究竟是哪些業務拖累了整體表現?
行家查看了合并利潤表,主營業務出現了明顯分化:自營業務收入3.75億元,同比下降60.98%。其中“投資收益”項為-3.59億元,同比下降146.45%;“公允價值變動”項目為7.36億元,同比增長289.64%。資管業務收入3.12億元,同比增長111.29%。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2.79億元,同比略增6.88%。投行業務攬收1.69億元,同比下降39.85%。以利息凈收入計,信用業務收入-0.89億元,同比銳減201.16%。
以對營收的貢獻計,自營、資管、經紀和投行業務,占比相對較大。而這些業務條線的表現,折射出發展的脈絡。
自營成本高企
證券投資條線曾經是毛利率更高的條線。2020年,自營條線創收4.70億元,創利4.21億元,毛利率高達89.62%,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5.05%。
而在2024年上半年,自營業務條線創收0.12億元,營業利潤為-0.39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僅為1.10%。
據媒體報道,于2020年2月擔任國聯證券副總裁的李欽先生,分管衍生品部門。履歷顯示,李欽生于1976年,經濟學碩士。早在2004年他就在中信證券登記執業,曾任風險管理部任職,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任職于方正證券,曾任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行政負責人。2019年5月,他加入國聯證券。
資管異軍突起
資管業務條線,近年來大放異彩。
2020年,資管條線創收0.98億元,創利0.50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5.21%。2023年,資管業務創收4.67億元,創利0.91億元,占總營收比例提升至15.80%。2024年上半年,資管業務創收3.21億元,創利0.79億元,占比進一步升至29.53%。
2023年9月,國聯證券資管子公司獲批設立。今年年初,中國基金報對國聯資管總經理賀巍進行了專訪報道。
*** 息顯示,賀巍擁有投研背景,早年曾是建銀投資交易員。在中信證券資產管理部,他負責固收投資、創新投資和另類投資。任職期間完成從投資向管理的轉型,曾管理客戶資產規模達千億。2019年,賀巍加盟國聯證券資產管理部門,2023年成為國聯資管總經理。
投行表現式微
相對來說,國聯證券投行條線的業績,在2021年達到巔峰之后,連續三年下降。
2020年到2023年,國聯證券投行條線創收分別為3.63億元、5.56億元、5.13億元和5.17億元;創利分別為1.09億元、1.32億元、1.24億元和0.63億元。2024年上半年,投行條線創收1.73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僅為15.91%;創利0.14億元,毛利率降至7.96%。
國聯證券通過旗下子公司華英證券從事投行業務。目前,華英證券董事長由國聯證券董事長葛小波兼任;總經理王世平先生,并沒有出現在國聯證券高管團隊中。
中證協從業人員信息顯示,王世平早年曾在中投證券任職(現為中金財富)。他于2006年加入長江證券承銷保薦,2012年10月獲得保代資格。2009年7月至2016年4月任長江投行法定代表人。王世平于2017年3月加入華英證券,同年10月任總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國聯證券擬并購的民生證券,投行業務是更大的強項。并購之后如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勢必是監管關注的重點。
財富管理獲獎
財富管理業務,更是國聯證券推出的名片。
在國聯證券A股上市后的2021年至2023年間,其占比則維持在25%-30%之間。而在2024年上半年,財富管理條線占比攀升至35%左右。
具體數據上,2020年到2023年,國聯證券財富管理條線創收分別為6.79億元、8.47億元、7.77億元和7.49億元;創利分別為3.42億元、3.64億元、2.06億元和0.84億元。2024年上半年,財富條線創收3.78億元,創利0.72億元,毛利率回升至19.14%。
據年報數據統計,國聯證券近年來不斷推動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其業務部門員工人數不斷增加,從2020年的1068人增長至2023年的1882人。與此同時,財富管理業務客戶規模同樣翻番、客戶資產增長超200%、員工人均創收增長也近200%。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國聯證券財富管理業務在效益上還需努力??蛻粢幠U大,但由此產生的成本導致最終獲利減少。
并非巧合,國聯證券分管財富條線的副總經理尹紅衛女士,同樣是董事長兼總經理葛小波在中信證券的舊部。
或許因為“中信系”高管背景,國聯證券成為國內最早擁有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少數券商之一。
近年來,國聯證券不斷表示,以基金投顧為抓手,推動財富管理向買方視角的業務模式轉型。
今年6月,財聯社第三屆財富管理論壇暨首屆財富管理·華尊獎頒獎典禮上,國聯證券董事長兼總經理葛小波名列財富管理領軍人物獎名單之中。
中信神話的破滅
關于葛小波,可以說是證券行業的傳奇。
他于1997年進入中信證券,曾任投資銀行部經理、高級經理,A股上市辦公室副主任,風險控制部副總經理和執行總經理,交易與衍生產品業務部、計劃財務部、風險管理部、海外業務及固定收益業務行政負責人,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務負責人、首席風險官。
在中信證券,他一度拿到超過1500萬年薪,是券業“打工人”的“薪酬天花板”。
2019年4月,2019年4月,葛小波受聘加入國聯證券任總裁、財務負責人。2022年10月20日,葛小波接任姚志勇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受其影響,多位出身“券業一哥”中信證券的高管,組團加入了國聯證券。無論是股東方還是投資者,都對“復刻”中信的成功抱著極大的期望。
這些年里,國聯證券積極對外拓展。上市當年就宣布擬與國金證券重組,但在半個月后黯然退場。2023年初,國聯證券股東方國聯集團收購民生證券控股權。而國聯證券近期宣布,擬發行股份并購民生證券。
然而,從上市以來的表現來看,國聯證券在營業收入擴增的同時,凈利潤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曾經許下的雄心壯志,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或許,中信并不是神話,券業黑馬也需要腳踏實地。砥礪改革, “一流”征途,更不是停留在口頭之上。
行家由衷的希望,國聯證券繼續書寫了中型券商務實奮斗的范本,為投資者帶來切實的幫助與價值,創造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