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期貨交易所: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穩步擴大“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記者 費天元
8月23日,新修訂的《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公布。新《條例》多處定調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提出“完善期貨和衍生品產品序列,推動更多期貨和期權品種上市、對外開放”“發展期貨和衍生品,豐富風險管理工具,構建種類齊全、豐富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等。
上海期貨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本次《條例》修訂是上海落實國家重要戰略部署、建設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力舉措。新《條例》為支持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設置了單獨條款,包含了有關產品創新、品種國際化、市場功能發揮等多個重要規定,為上期所“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不斷夯實服務實體經濟基礎
《條例》自2009年發布以來,為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在《條例》支持下,上期所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為宗旨,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制度型開放進程,發揮期貨市場功能,持續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據介紹,2009年至2023年,上期所(含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下同)的年度成交量從8.7億手增長至22.3億手,成交金額從73.8萬億元增長至187.2萬億元。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一直以來,上期所的改革、創新和發展都離不開上海的支持。”上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上海的支持下,上期所持續扎根實體企業,深入了解市場需求,不斷拓展產業服務的內涵與外延,大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以具體品種舉例,作為全球首個依托我國指數開發的航運期貨品種,今年8月集運指數(歐線)期貨迎來上市一周年,上市以來總體運行平穩,期現價格聯動緊密,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期貨功能發揮逐步顯現,為航運企業提供良好的風險管理工具。目前,上期所正在積極推動鉛、鎳、錫和氧化鋁期權,以及鑄造鋁合金、液化天然氣、膠版印刷紙等新期貨品種的上市工作。
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上期所2023年整合推出上期“強源助企”服務品牌,并不斷發揮產融服務基地的功能,助推期貨市場產融結合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目前,上期“強源助企”產融服務基地共有104家,包括了產業、銀行、高校、協會、信息、服務等多個類別企業。同時打造多環節“企業深耕計劃”,攜手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產業鏈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幫助企業更有效地進行風險管理。
積極拓展對外開放路徑和模式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新《條例》提出“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豐富金融領域‘上海價格’‘上海指數’指標體系,培育人民幣資產定價基準”。據介紹,上期所近年來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提升“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
目前,上期所已上市6個國際化品種,16個品種引入了合格境外投資者。市場參與者遍布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國內外企業、跨國貿易巨頭、知名投資銀行、基金及資產管理公司等多元化的行業標桿性經營主體。2023年,境外客戶(不含QFI)日均成交量和年末持倉量分別同比增長40%和37%。
同時,上期所積極拓展對外開放路徑,探索跨境交收服務模式,創新“境內交割+境外提貨”機制;開展結算價授權合作,實現上海紙漿期貨結算價授權挪威漿紙交易所,這也是我國首次向境外交易所輸出中國期貨價格。
如今,“上海銅”已經成為國內產業鏈貿易定價基準,被產業廣泛使用;上海原油期貨作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輻射亞太地區的價格基準已初步形成;“上海膠”成交量已遠超境外同品種,全球橡膠定價中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
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金融支持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條例》修訂充分吸收了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場的意見,上期所也積極建言獻策。新《條例》內容非常全面,是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場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使命必達的行動力。
面向未來,上期所將以新《條例》為重要指引,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方向,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使命,提升“上海價格”影響力,向“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目標奮力邁進,助力上海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具體舉措包括:一是服務新質生產力,加強對新科技、新能源、新賽道的金融支持,為全球產業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二是推動實現更多品種逐步向境外投資者直接開放,探索提升跨境交割服務能力,力爭從“交易引進來”拓展到“交割走出去”;三是不斷優化品種運行機制、服務體系以及價格功能,力爭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精準的期貨服務;四是繼續把防風險作為首要任務,依法全面加強監管,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