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期貨銅半年報:再次面臨上有需求壓力 下有供給支撐的局面
1、宏觀。海外方面,2025年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和交易焦點在于“特朗普交易”,特朗普因素從預期走向現實給市場的反饋感強于其他。筆者認為特朗普政策的影響在于三方面,一是,加征關稅陰影下,美銅持續且大幅溢價下正吸引全球其他地區銅源源不斷運往美國,美國一年銅消耗大概160萬噸左右,進口銅約70萬噸,運往美銅市場的量級無法估算,但對全球其他市場的影響在逐漸顯現,最顯著的LME銅持續去庫由貼水轉為大幅升水格局,國內也出現精銅和廢銅緊張的現象,但若美銅進口量級在百萬噸以內,站在全年的角度對全球供求平衡表影響有限,關注美國232調查結果出臺后美銅表現;二是,美極端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速下調,美國滯漲風險不能排除,三季度經濟數據可能逐步顯現,而IMF等國際組織也將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而銅“博士”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這也意味著銅需求增速也有可能出現下滑;三是,特朗普政府主導下全球地緣政治惡化局面未能有效收縮反而在擴散,俄烏談判形成拉鋸戰,中東局勢正日益混亂,地緣政治風險擴散也意味著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國內方面,國內經濟“穩增長”依然是主旋律,基建和制造業投資保持韌性,但地產投資持續拖累,消費者信心偏弱,且搶出口力度開始減弱,因此三季度仍存在著較大壓力,此時政策預期及落地(或證偽)可能成為國內品種交易的一部分。
2、基本面。銅精礦方面,國內TC報價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季度長單報價也維系20美元/噸的低位水平,國內銅精礦供給偏緊張格局延續,短缺也漸成共識,成為高銅價的有力支撐因素。精銅方面,上半年國內銅表觀消費預期同比增加6.6%至790.31萬噸,實際消費預期同比增加12.9%至782.96萬噸(部分數據預估),可以說國內精銅市場產需兩旺,精銅產出頂住了銅精礦短缺和冶煉虧損的壓力維系在高位,二季度的下游需求在電網訂單、新能源搶裝以及搶出口下表現亮眼,而進口持續虧損且出口窗口階段性打開下,供不應求再現,國內庫存也呈現快速去化的特征。顯性庫存方面來看,截止6月23日全球銅顯性庫存較上年末統計下降1.8萬噸至47.4萬噸,其中LME庫存下降17.55萬噸至9.59萬噸,Comex庫存增加9.8萬噸至18.4萬噸;國內精煉銅社會庫存較上年末增加1.65萬噸至12.96萬噸,保稅區庫存增加4.24萬噸至6.43萬噸。
3、觀點。上半年特朗普交易以及美銅溢價持續影響全球銅市,美銅帶動全球銅貿易格局轉變,成為本輪行情的引擎。另一方面,國內供需兩旺格局,成為高銅價延續的關鍵,一是在價差扭曲下,國內進口嚴重虧損,國內精銅和廢銅預期供給減少,去庫格局下現貨支撐逐漸顯現;二是,國內銅精礦供給與精銅產出呈現“蹺蹺板”效應,中長期矛盾難解,也成為多頭倚仗,做多銅價實際再給礦端超額利潤,激勵銅礦產出的同時,但也加大了終端的風險。下半年也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LME庫存持續去化會不會引發擠倉風險?筆者認為,這種風險存在但概率不大,但高升水風險不容忽視,主要在于美銅吸銅但并不影響全球供需格局,只是時間上的錯配,下半年要反而擔心LME逆季節性累庫的風險。二是Comex銅是否持續高溢價?高溢價源于關稅的不確定性,若銅進口關稅確定,無論是否加征關稅則意味著溢價的消失,美232調查結果可能是重要的時間節點。三是,國內精銅和廢銅進口雙降引起銅緊張局面,面臨再次補庫,是否通過價格上漲實現進口窗口打開?國內出口窗口打開本身也是需求階段性減弱,不接受高價位的表現。綜合來看,銅市場再次面臨上有需求壓力,下有供給支撐的局面,價格可能仍會呈現寬幅震蕩局面,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波段以及由宏觀或地緣觸發的波動。下半年預計LME價格在8800~10500美元/噸之間波動,滬銅價格區間在72000~84000元/噸;關注兩個時間節點:一是7月中旬前后,美國232調查公布結果;二是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淡旺季交替,“故事”容易證偽時段。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