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夫婦: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有巨大潛力
專題:2025首屆美好生活博覽會
【人物】親子家庭博主、無憂傳媒簽約達人維多利亞夫婦
【TA說】“當國外的朋友嗑著我們帶回的中國瓜子看世界杯時,兩種文明就坐在了同一張沙發上。”
6月27日,新浪財經首屆美好生活博覽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展會前一天,好博會推薦官、親子家庭博主@維多利亞夫婦對《好博會》報道組分享了一份獨特的“美好生活”購物清單,這份清單不僅反映了在華外籍人士的消費偏好,更揭示了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的巨大潛力。
這個家庭最愛的中國產品包括冰紅茶、瓜子、茶葉、啤酒等中國食品,以及Labubu盲盒、蘇繡、扇子等文化創意產品。“我們一家四口在中國生活了15年,已經是半個中國人了。”維多利亞認為,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世界聞名。
瓦季姆透露,中國制造的電子產品和新能源汽車深受俄羅斯消費者青睞。“很多俄羅斯朋友都托我們幫忙買中國手機和電子產品”,瓦季姆表示,有些朋友甚至認為中國國產車比奔馳寶馬更值得購買。
這個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從最初采購低價商品,到現在追捧文創產品和高科技產品,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認知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我們真想把所有中國好物都帶回去。”維多利亞的這句話,道出了跨境消費的痛點,也預示著中外貿易的巨大潛力。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這些承載著美好生活的中國產品,正通過一個個普通家庭,搭建起中外民間交流的橋梁。
“真實是最高級的流量密碼”
在算法主宰的短視頻時代,當多數創作者沉迷于制造爆款時,一對俄羅斯夫婦卻用最樸實的日常征服了1100萬中國粉絲的心。
維多利亞和瓦季姆——這對在中國生活15年的俄羅斯夫婦,以鏡頭為筆,記錄下孩子作業大戰的雞飛狗跳、中俄飲食文化的爆笑碰撞,甚至不避諱展現育兒焦慮的狼狽時刻。
沒有精致濾鏡,沒有夸張劇本,他們用“反工業化”的真實內容,意外成為連接中俄文化的民間使者————中國觀眾通過他者視角重新發現本土文化價值,也推動國外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從“世界工廠”升級為“文明古國+創新中心”。
從被中國婚俗的鳳冠霞帔、十里紅妝震撼,到帶動俄羅斯朋友瘋狂求購Labubu盲盒,這個家庭的每幀畫面都在證明: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真誠才是最高級的流量密碼。當《好博會》報道組問及其流量密碼時,瓦季姆笑著舉起一杯冰紅茶:“我們只是把生活原樣端給你看,而恰好,這就是人們最想看到的。”
這背后,不僅是內容創作的方法論,更折射出短視頻行業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變革:當算法越來越精準,用戶卻開始渴望更真實、更有溫度的內容。
真實家庭IP在算法時代仍具爆發力
2019年,維多利亞和瓦季姆開始在抖音上分享家庭日常。最初,他們只是記錄夫妻倆在中國的日常生活,到后來開始隨手記錄兩個孩子——薩沙和麗薩的生活片段。沒想到,這些視頻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
維多利亞坦言,最開始拍攝短視頻只是為了愛好,但粉絲的留言讓他們意識到,大家喜歡的就是這種真實瞬間。
這些內容看似簡單,卻恰恰緩解了當代用戶的審美疲勞,成為“民間外交+跨境消費+平臺內容升級”的三重標桿案例,這也從側面證明,真實家庭IP在算法時代仍具爆發力。
在短視頻行業,許多創作者沉迷于追逐熱點、復制爆款,但維多利亞夫婦卻堅持“不刻意”。“我們不會為了流量去拍自己不喜歡的內容,”瓦季姆說,“這種堅持反而讓他們在算法洪流中脫穎而出。
“熟悉的陌生化”:外籍創作者的獨特優勢
作為在中國生活了15年的外國家庭,維多利亞一家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視角。他們以異鄉人的純粹眼眸,重新讓中國觀眾審視日常生活的細節,那些本土習以為常的文化元素——占卜的玄妙、武術的剛柔、漢語的韻律——在他們的鏡頭下綻放出新意。
兒子薩沙在“漢語橋”摘得第二名的游刃有余,與用拼音標注英語單詞的稚拙并存,構成文明交融的鮮活隱喻;而輔導作業時崩潰的怒吼、夫妻爭執中的斯拉夫式直白,恰是打破“外國人完美家庭濾鏡”的真實瞬間。
這些看似矛盾的碎片,拼貼出跨文化生存的深刻真相:文化獵奇升華為對東方哲學的本能朝圣,當薩沙流利的漢語碰撞英語作業的窘迫,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身份認同的戰場。
那些跨越西伯利亞凍原與華北平原的育兒焦慮,點亮了人類共通的親情圖譜。
“我們不是刻意展示差異,而是想找到共鳴,”維多利亞說,“比如全世界的父母都會為孩子的作業頭疼,這就是共通的。讓“異國”變得日常,讓“差異”成為資源,而非隔閡。
真實的內容不僅帶來了流量,也帶來了商業價值。“我們只推薦自己真正用過的東西,”瓦季姆強調,“比如中國的冰紅茶、啤酒,甚至國產汽車,我們都是真實用戶。”這種“真實體驗+真誠推薦”的模式,讓他們成為品牌方青睞的合作對象。
2021年,維多利亞夫婦簽約無憂傳媒。與傳統MCN不同,無憂沒有要求他們改變創作風格,而是提供了更精準的賦能:在人設真實性管理上,無憂傳媒建議維多利亞保持家庭成員的“非專業出演”狀態,展示育兒煩惱等“不完美”場景。
在內容維度上,無憂建議開發“第三代移民”新視角(孩子在中國的文化適應);技術維度上,引入專業制作團隊,在保留真實感前提下提升制作水準。瓦季姆告訴《好博會》報道組 ,“我們的內容正在影響更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我們拍的不僅是生活,更是兩種文明如何溫柔相待,這是最有意義的部分。”
流量時代的反思——真實能否持續?
“我們不怕被取代,因為沒人能復制我們的生活”,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算法淘汰時,維多利亞笑了:“我們的內容沒有套路,所以也不怕過時。”
瓦季姆告訴《好博會》報道組 ,時至今日,維多利亞夫婦的賬號評論都是他們夫婦二人本人在回復。
在算法構筑的信息繭房時代,真實的情感、真誠的交流永遠是最稀缺的資源。
“如果你只是為了紅而拍視頻,那遲早會累,”維多利亞總結道,“但如果是記錄真實的生活,那你永遠有內容可拍。”正如瓦季姆所說:“流量會變,平臺會變,但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望,永遠不會變。”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