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性中尋找貨幣穩定,陸家嘴論壇求解全球政策協調
專題:2025陸家嘴論壇召開,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發布重磅政策
如何應對不確定性與貨幣體系變革?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由2024年的3.3%放緩至2.8%。若全球貿易轉向更高關稅框架,IMF進一步預測2025年增長率或僅為1.7%,增幅顯著承壓。與此同時,全球高債務狀況亦遭受嚴重沖擊。在此背景下,通脹風險已成為普遍關切。
面對復雜形勢,各國貨幣政策立場分歧卻日益擴大,其外溢效應也越發顯著。由此引發的關鍵問題是:首先,各國在追求本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同時,如何有效協調以維護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共同為經濟增長營造有利的貨幣金融環境?其次,如何充分借助現有國際協調機制,強化國際組織在全球貨幣政策協調中的核心功能?針對上述問題,與會者在6月18日舉行的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二:增強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性”上展開了深入討論。
無機構、無工具、無共識
當前全球貨幣政策格局呈現顯著分化與多重失衡。新興市場面臨資本流動加速、貨幣貶值和貿易不確定性等多重壓力,而發達經濟體則需在抑制通脹、支持增長和防范債務風險間尋求平衡。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目標多元化,各國政策分歧加劇。
在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看來,當前全球宏觀經濟調控似乎陷入了“三無”困境,即無機構、無工具、無共識:首先,缺乏一個明確的全球性機構來統籌負責這一重要事務。其次,調控手段也相對匱乏,雖然有特別提款權(SDR)這一工具,但它更多被視為一種記賬單位,實際應用范圍和影響力有限。最后,國際社會在宏觀調控方面尚未達成廣泛共識。
“加強全球貨幣政策協調面臨巨大挑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行長梁新松強調,各國經濟目標、政治環境及貨幣政策周期差異顯著,實現不同經濟體政策周期的完全同步幾乎不可能。當前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更使協調雪上加霜,跨境貿易正承受著最劇烈的沖擊,這不僅干擾了企業的生產與投資決策,也挫傷了消費者信心。
意大利經濟與財政部原部長喬瓦尼?特里亞(Giovanni Tria)從歐洲視角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廣泛的“不確定性”和“混亂”。這種政策不僅使投資、消費和儲蓄決策陷入僵局,甚至導致相關經濟活動陷入癱瘓狀態,還引發了匯率市場的劇烈波動。此外,該政策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摩擦與緊張關系,并且嚴重削弱了國際社會對美元以及美國國債的信心。
除傳統因素外,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也加劇了各國貨幣政策協調難度。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參事室)局長(主任)王信表示,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及生物多樣性喪失,不僅沖擊增長、就業和物價穩定,還直接推升金融風險。同時,若人工智能關鍵問題欠缺共識、監管協調不足或體系滯后,其更廣泛應用恐怕會進一步加劇金融風險。
加強國際溝通與協調
當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等重大結構性變化,正在對各國央行的核心目標產生深刻影響。在此背景下,與會者一致認為,各國央行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有效溝通和協調,以更好地應對這些復雜挑戰。
王信稱,央行亟需完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以有效納入新興關鍵因素,同時加強與市場的溝通效能確保政策意圖精準傳達。此外,還需優化貨幣政策調控方向以適應新經濟環境需求,并強化風險評估與壓力測試,前瞻性地防范潛在金融風險。
“審慎的政策制定需要強有力的國際溝通與協調,以避免不確定性及經濟環境的劇烈波動。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持續監管與追蹤至關重要?!毙傺览麌毅y行行長米哈伊·瓦爾加(Mihály Varga)強調,面對經濟沖擊,需審慎評估關稅等政策措施。
米哈伊·瓦爾加進一步建議,鑒于當前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政策制定者必須摒棄短期思維,聚焦中期目標而非短期利益,關鍵在于準確判斷外部沖擊是否會轉化成長遠影響并波及國內經濟。
在此基礎上,王信強調,央行間協調具有核心重要性,應通過IMF、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平臺,深化各國央行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盡管當前挑戰嚴峻,但若能切實增強各國對話協調的意愿與緊迫感,前景仍可保持謹慎樂觀。
未來將走向多元化貨幣體系
盡管美元仍是當今全球貨幣體系的核心,其單極主導地位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對全球貨幣體系呈現分散化走勢有了更多猜想。一方面,自“海湖莊園協議”以來,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心有所動搖,美元作為全球貨幣定價錨的地位開始松動。另一方面,加密貨幣和數字貨幣(包括穩定幣)發展迅猛,美國、中國香港等地區更是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這種背景下,美元的未來地位將如何演變?其他國家又該如何看待穩定幣及其他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
關于美元前景,王信表示,其地位演變受多重因素驅動。關鍵在于美國自身的經濟表現和政策走向,近年其不確定性的增加已導致市場信心下滑。同時,其他主要貨幣發行國的經濟狀況、政策路徑和市場動向也與之密切相關,這是一個動態的綜合過程。
面對全球貨幣體系正加速從美元單極向多元化轉變,喬瓦尼?特里亞強調了形成共同認知以有效應對的必要性。他主張鼓勵開發替代性貨幣的支撐點,并表示歐洲自身需反思戰略脆弱性,著力構建深度一體化、高度整合的金融市場。例如,建立統一的歐洲債務市場,使其成為美國國債的優質替代選擇。
針對復雜的國際貿易和貨幣體系環境,梁新松則認為,現有全球貨幣體系確需調整以適應變化。盡管是否需要全新藍圖尚無定論,但從過度依賴美元的單極格局向幾種主要貨幣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多元格局轉變趨勢,長遠來看有望成為更優的改進方向,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韌性。
喬瓦尼?特里亞設想由幾種主要貨幣共同發揮作用。他提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可發揮關鍵作用,牽頭建立全球性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發行平臺,并強調此類CBDC應為央行直接發行的法定貨幣,以區別于基于私人機構或穩定資產的穩定幣,這或是一種值得探索的解決方案。
穩定幣或助推美元現象
聚焦于穩定幣的發展,周小川認為,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美元穩定幣,同時也有其他地區開始考慮開發基于本幣的穩定幣。然而,這些本幣穩定幣是否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發揮作用,目前還難以確定。相比之下,美元穩定幣基于其背后強大的美元體系支持,更有可能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如果按照目前對美元穩定幣的設想,其主要作用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高交易和匯款的效率,二是活躍對其他資產(包括數字資產和加密資產)的購買?!敝苄〈ㄕJ為,這種設計也可能帶來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即它可能會進一步推動美元化現象。目前可以看到,在中美洲以及一些經濟轉型國家,不同程度的美元化現象已經存在。美元化對經濟的影響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它可能帶來諸多副作用。
周小川提醒,在考慮穩定幣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將其與美元化問題聯系起來。具體而言,需要深入研究美元化對不同國家經濟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在那些尚未陷入高通貨膨脹或高債務困境的國家,思考美元化是否真的適合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元化可能并非最佳選擇,甚至可能帶來諸多問題。因此,在探討穩定幣的未來發展時,必須將美元化的利弊納入考量范圍。
不過,王信同時表示,數字貨幣的出現本身代表著機遇,應當積極擁抱和歡迎這些創新。因為它們能夠改善金融渠道,提升金融體系的效率,并為跨境流動提供更便利的條件。需要注意的是,穩定幣并不一定意味著美元化。在未來,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等不同地區,都可能出現穩定幣,而且這些穩定幣也不一定以美元計價。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