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科諾爾(832522):輥壓設備基石業務穩增長 期待干法電極與固態電池等后續放量
機構:華源證券
研究員:趙昊/萬梟
事件:1)發布2024 年年報&2025 年一季報:2024 年公司實現營收10.54 億元(yoy+11.42%)、歸母凈利潤1.62 億元(yoy+30.69%)、扣非歸母凈利潤1.53 億元(yoy+34.52%);2025Q1公司實現營收2.33 億元(yoy-20.35%)、歸母凈利潤3,099.95 萬元(yoy-36.50%)、扣非歸母凈利潤2,962.36 萬元(yoy-38.71%)。2)權益分派預案:每10 股派發現金紅利3 元(含稅)、轉增4 股,共預計派發現金紅利3361 萬元,轉增4482 萬股。
新能源車發展引發動力電池市場增長,應用場景拓寬帶動鋰電設備投資需求。依據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及行業協會測算,2024 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達1170GWh,同比增長24%,行業總產值超1.2 萬億元。其中,消費型、儲能型和動力型鋰電池產量分別為84GWh、260GWh、826GWh,鋰電池裝機量(含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超645GWh,同比增長48%。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88.8 萬輛和1286.6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滲透率達40.9%,較2023 年提升9.3 個百分點,其產銷量快速增長帶動動力電池市場發展。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電池除電動汽車市場外,有望向儲能系統、低空領域、醫療設備等領域加速滲透,拉動鋰電設備投資需求。
干法電極成型復合一體機已獲頭部客戶訂單,建設聯合實驗室推進固態電池產業化。公司核心業務軋機創收穩步增長,2024 年實現營收9.86 億元(yoy+13.44%),收入占比達94%,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公司提高客戶服務水平,交付給客戶的輥壓設備終端驗收增加。公司積極布局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動力電池中固態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循環壽命長等優勢,被視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之一,在移動設備、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當前國內外眾多企業涉足固態電池領域,包括車企、研發機構、初創企業在內的電池企業及中游材料企業均投入新技術研發布局。公司通過不斷改進產品設計,開發了可用于固態電池生產的干法電極、鋰帶壓延、電解質成膜、轉印等設備。
(1)在干法電極領域,2023 年7 月公司與深圳清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設立清研納科智能裝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開發干法電極新工藝、新產品,推出的干法電極成型復合一體機,實現了電極膜成型以及與集流體復合的一體化,已獲得國內頭部客戶的訂單。多連軋裝備通過多次升級迭代,已經推出干法電極設備四、五、八輥、十輥等系列產品,支持三元、磷酸鐵鋰、硅碳等多種材料的極片生產,滿足客戶多方面需求,客戶測試反饋良好。
(2)在固態電池領域,公司通過與國內外固態電池相關科研院所及客戶的深入交流,開發了鋰帶壓延、電解質成膜、轉印等設備,為固態電池材料、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4年10 月公司與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就合作開發固態電池產業化關鍵設備與工藝等達成一致,簽署了《科研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開展固態電池生產設備的研發。實驗室建成后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在固態電池設備領域的研發實力,加快推進固態電池的產業化。
多領域拓展打造業績新增長極,設立德國子公司加速海外業務拓展。公司堅持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截至2024 年末,擁有專利206 項,其中發明專利25 項。公司在鞏固動力電池鋰電設備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儲能領域鋰電設備以及高分子材料、碳纖維領域等非鋰電 設備市場,陸續推出新品,完善產品體系。截至2024 年年末,公司研制的碳纖維預浸布生產線、用于軋制高分子材料的熱輥壓成型設備均已交付并形成收入,客戶反饋良好。公司有高精度超寬幅電池極片輥壓機產業化、負極單雙面高壓實比輥壓機等九個在研項目,高精度超寬幅電池極片輥壓機產業化合作研發項目正處于研發階段,主要方向包括高壓成型、等靜壓等設備的研發,旨在促進公司業務多元化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公司積極投身海外市場拓展,2024 年6 月,公司對外投資設立德國全資子公司Naknor GmbH,定位為公司國際化戰略的關鍵平臺,有望為公司海外業務拓展打造面向全球的國際化窗口。
盈利預測與評級:我們預計公司2025-2027 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0/2.06/2.50 億元,對應EPS 分別為1.52/1.84/2.23 元/股,當前股價對應的PE 分別為38.1/31.6/26.0 倍。公司在保持和鞏固現有鋰電池生產設備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積極尋求多領域拓展。我們看好公司通過提升設備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以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有望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跨行業市場開發失敗的風險、公司產品較為單一風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