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丨讓員工看見陽光
專題:陽光保險陷入爭議 董事長張維功拉員工開會到凌晨
來源:保契
保契銳評
一場持續至凌晨2點半卻被冠以“高效科學管理”的座談會,在輿論場掀起軒然大波。
無需置疑的是,當企業家精神被異化為“凌晨開會”的狼性敘事,當“夜總會”文化成為企業價值觀的注腳,會議本身早已超越單純的業務討論,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觀察企業深層次矛盾的樣本。?
當然,這一現象非個別企業所獨有,區別僅在于嚴重程度。
就保險業而言,眾多企業的員工早已或明或暗、或主動或被動地深陷“自殺式加班秀”的泥潭。
在這個秀場里,員工的身心健康永遠居于次席,管理者開心與否才是勝敗的關鍵。畢竟,下行周期,裁員降薪等現實壓力讓越來越多的人無從選擇。
在這個秀場里,某些險企基層員工三年未享雙休,某些險企多家分公司全員強制“5+1”;某些險企定期公布員工在崗時長;某些險企則將員工在崗時長作為績效考核核心指標之一。
……
如上種種,與制造業、互聯網大廠等傳統“加班”大戶相比,“鬧劇”之嫌更甚。更確切地說,如上種種正緩慢地撕開保險業“狼性文化”的虛偽面紗——所謂奮斗,實則是將勞動法規踐踏為廢紙、是對員工剩余價值的極致榨取;所謂敬業,本質上是對人力資本的掠奪性開采、是奴役人力的新話術。
有人說,這不是單一企業的輿情,而是一次行業集體價值觀的墮落,這種墮落折射出的是保險業從制度設計到價值取向的全面潰敗——當“人”被異化為完成保費指標的機器,當“服務”退化為無止境的報表填寫與會議表演,當“服從”進化為充滿奴性的吹捧秀場,這個曾以“風險守護者”為立業之本的行業,正淪為激化某種社會風險的源頭。?
一面在年報中高唱“客戶至上”“員工關懷”,一面將加班美化為“工匠精神”的修行;一面推出“數字化戰略”減少人力依賴,一面通過OA系統將工作指令滲透進員工的睡眠時間。這種分裂式的管理,暴露出保險業在科技賦能與人力壓榨之間的投機主義——既想享受技術革命的紅利,又不愿放棄傳統路徑依賴。
有人說,當制造業巨頭開始推行“強制下班”,當互聯網企業試點“到點關燈”,保險業卻正“成長”為勞動法落地執行的“法外之地”,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對金融虛無主義的嘲諷。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整治內卷式競爭”,但如何落地,確需更有力、更有針對性的舉措。?
近年來,監管已多次精簡合并報送清單,意在減輕險企工作量,但深處行業爬溝過檻的關鍵節點,表演式加班甚至不惜放棄自身健康的自殺式加班秀,卻實實在在地成為管理層自我成就感的主要來源。作為獨立的經營主體,監管的好意,注定會被消解于管理層的虛榮或者心虛里。
降本增效、戰略迷失或是加班秀的另一動力源。比如,某中小壽險公司為爭奪銀保渠道,大幅提升實質給付手續費,倒逼員工通過加班消化成本;再比如,某頭部企業利用市場地位,將“自愿加班承諾書”作為入職門檻;再比如,普遍存在的加班從不支付加班費......當違法成本低于人力壓榨的收益,當監管處罰淪為財報中的“常規支出”,保險業的加班文化自然會從從潛規則升級為明規則,從管理層的陰謀轉化為陽謀。?
辦公室凌晨的燈光,照不亮行業轉型的迷途,反而照見保險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反思:當“高效”異化為“耗時長”,當“科學”退行為“秀態度”,這樣的轉型注定南轅北轍。
辦公室凌晨的燈光,無法成就企業精神的圖騰。當行業內一家家企業需要依靠“熬鷹式”管理來維系生存,當員工只能通過自殺式加班來證明存在感,這已不是狼性文化的勝利,而是風險管理精神的全面潰敗。?
辦公室凌晨的燈光,照不亮保險業的未來。行業曾因“風險共擔”的承諾贏得尊重,而今卻因“透支生命”的惡習遭受唾棄。當某壽險查勘員因連續作業突發心梗,當無數從業者帶著傷病黯然離場,所謂的“萬億保費規模”不過是建筑在血汗之上的一串冰冷數字。?
保險業的真正價值,一定不會是深夜會議里的自我感動,而是在對八小時工作制的尊嚴守護中;保險業的溫度,一定不會出現在“狼性文化”的暴力美學中,而只能體現在對“人”而非“保費”的終極關懷。
讓員工看見清晨的陽光、讓員工看到落日的夕陽,很難。但或許這才是行業化解風險的最佳“保單”。?
有人說,從全球市場看,在企業內部工會等員工權力維護機制失靈的當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資委、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動,將加班時長等納入企業評級指標,坐實強制加班“一票否決”及業務增速與員工權益保障的聯動機制,才是困境中破局的唯一出路。
但一如任何其他行業或社會現象,點滴的進步都需要足夠漫長的時間或具有歷史標志性突發事件的催化。
畢竟,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