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三年,保險產品擴至279款類型數量顯著擴容
轉自:北京商報
4月21日,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出爐滿三周年。三年間,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國推廣,逐步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拼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自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以來,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不斷擴容,已有29家保險公司推出279款產品方案,目前在售產品達108款。不過,盡管產品數量擴容,個人養老金保險市場規模相較于其他養老保險產品仍相對滯后。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推廣,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迎來更大機遇。下一步,離不開保險機構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調整稅制政策、強化市場教育等,以此來實現規模的再擴容。
類型數量顯著擴容
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制度于當年11月25日起正式啟動,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先試。時隔一年,《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發布,《通知》明確,自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范圍擴大到全國。
從產品結構看,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毫無疑問在個人養老金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啟動以來,保險產品在類型和數量上均呈現顯著擴容。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試點初期僅有6家保險公司的7款產品,而截至目前,市場上推出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已達279款,涉及29家險企,不少大中型保險公司參與其中,更不乏專業養老險公司的身影。
此外,產品類型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金險、兩全險已拓展至分紅型、萬能型等新型產品。其中,年金險因提供“終身現金流”的確定性優勢成為主流,占比超五成。收益層面,北京商報記者今年初根據已披露結算利率的10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梳理發現,穩健型賬戶2024年結算利率在2%—4.07%區間;進取型賬戶2024年結算利率在3.1%—4.12%區間。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產品作為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重要配置選項,在豐富產品供給、滿足多元化需求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書記趙明表示,自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啟動以來,保險產品在類型和數量上均呈現顯著擴容,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此外,保險機構通過“保證+浮動”收益模式平衡風險與回報,例如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穩健賬戶結算利率可達4%以上,兼具保底收益與增值潛力。整體來看,保險產品在滿足長期養老規劃需求的同時,逐步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需要關注的是,在現有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和公募基金產品基礎上,《通知》還規定,將國債、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與銀行儲蓄、基金等產品相比,趙明表示,保險產品的核心特點包括長期確定性、風險保障疊加、稅收優化等,這些特點使保險產品在安全性、保障性上占據獨特優勢,但靈活性不足(如資金鎖定至退休)仍是其與銀行、基金競爭時的短板。
競逐“千億市場”
個人養老金制度宣布全國推行后,多地發文推動這一制度的實施,針對如何開戶、如何繳費、何種情形可以領取等問題進行解答。也有地區在提高個人養老金參保率和繳費水平方面采取了相應舉措。
今年3月10日,河南省人社廳、財政廳等部門發布《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支持用人單位積極引導職工參加,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單位引導職工率先參加。此外,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各有關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充分挖掘業務潛力,加大各類資源投入,線下線上協同推進,合力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在該省全面實施落地。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個人養老金迎全國推廣,以人均6000元繳存金額測算,預計個人養老金規模有望達到1563億元/年。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推廣,保險產品迎來多重機遇。”在趙明看來,一是稅收優惠范圍擴大至全國勞動者,潛在參保人數激增(開戶數已超7279萬戶);二是低利率環境下,保險產品的保底收益和長期穩定性更受青睞,如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穩健賬戶保底利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三是政策鼓勵產品創新,例如將健康保障、護理服務與養老金融結合,進一步拓寬產品功能。
不過,需要關注的是,與其他保險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保險市場規模仍相對滯后。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截至2023年末,我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保單件數約74萬件,積累的養老準備金超過106億元。不論保單件數還是市場規模,均低于商業養老金等其他商業養老保險產品。
趙明對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主要面臨的挑戰包括,一是產品靈活性不足:長期繳費、提前退出成本高,年輕群體對資金流動性需求較高;二是稅制設計局限:現行“EET”模式(領取時征稅)對低收入群體不友好,且12000元年度額度偏低;三是銷售動力不足:保險公司為讓利客戶壓縮銷售費用,導致渠道推廣積極性低。
對于保險機構如何進一步發力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市場,趙明對記者表示,一是可以優化產品設計。增加轉換、退出機制靈活性,開發短期繳費或可部分領取的產品,吸引年輕客群;二是調整稅制政策:探索“TEE”模式(繳費時征稅),擴大非納稅群體覆蓋,提高繳存額度;三是強化市場教育:通過投顧服務簡化產品選擇流程,提升消費者對長期收益與保障功能的認知;四是平衡三方利益:適度提高銷售激勵,結合銀行渠道與高客資源推廣高件均產品。此外,推動第二、第三支柱賬戶互通及政策聯動,可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